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何悦, 陈珩, 安金刚, 郭玉兴, 潘剑, 田磊, 刘冰, 侯劲松, 李劲松, 蒋灿华, 李萌宇, 田臻, 许洁, 朱凌, 孙长伏, 郅克谦, 瞿晴, 宗春琳, 孙晶晶,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3, 21 (4): 313-325.   DOI: 10.19438/j.cjoms.2023.04.001
    摘要574)      PDF (2051KB)(799)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MRONJ)是一种因治疗全身其他疾病需要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等)、抗血管生成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发生的颌骨坏死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咀嚼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骨外露等,严重者可伴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迄今为止,国内对于MRONJ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MRONJ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及客观的疗效评价体系。为统一和规范MRONJ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治疗效果,国内MRONJ研究领域的专家经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2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MRONJ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制订本专家共识,供相关临床医师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郑家伟, 王绪凯, 秦中平, 范新东, 李凯, 杨耀武, 霍然, 刘少华, 赵吉宏, 汪小勇, 周德凯, 刘学键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4): 313-319.   DOI: 10.19438/j.cjoms.2022.04.001
    摘要823)      PDF (1061KB)(677)   
    自2008年以来,普萘洛尔已经成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药物。国内外对其治疗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制定和发布了多个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基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对血管瘤发病机制、普萘洛尔作用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有必要对专家共识进行更新,以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指导用药和管理,为临床上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科学规范。本更新主要是简化了临床检查、用药、监测流程,使之更具有便利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牙源性角化囊肿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刘冰, 何悦, 彭歆, 孙长伏, 韩正学, 吴煜农, 彭利伟, 赵熠, 陶谦, 韩新光, 李劲松, 苏彤, 李波, 张雷, 胡砚平, 陈传俊, 李一, 李铁军, 赵怡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3): 209-218.   DOI: 10.19438/j.cjoms.2022.03.001
    摘要1547)      PDF (1176KB)(632)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 OKC)是常见的良性颌骨囊性病损, 其局部侵袭性生长行为及显著的术后复发倾向,不同于常见的其他类型的颌骨囊肿,而该疾病的命名、分类、疾病性质以及治疗方法选择仍存在争议。随着 OKC 的相关研究深入、治疗理念和外科技术的发展,使降低术后复发率、同时合理保存和重建患者口腔结构和功能这一治疗目标成为可能。为提高OKC的临床诊疗水平,需要对其诊断、治疗、随访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统一和规范。本专家共识汇集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建议和临床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 OKC 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治疗策略和随访等进行总结概括,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郭伟, 任国欣, 孙沫逸, 孔蕴毅, 王丽珍, 步荣发, 冉炜, 唐瞻贵, 李龙江, 孟箭, 孙志军, 尚伟, 吕炯, 武和明, 张陈平, 何悦, 马旭辉, 宋浩, 鞠侯雨, 郑家伟, 龚忠诚, 杨凯, 张杰, 吴云腾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6): 481-488.   DOI: 10.19438/j.cjoms.2021.06.001
    摘要518)      PDF (1408KB)(512)   
    头颈黏膜黑色素瘤(HNMM)是一类高度恶性的实体肿瘤,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20%左右,其致病因素、驱动基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段等与皮肤黑色素瘤差异较大。2015年,国内首个头颈黏膜黑色素瘤诊治专家共识建立,经过6年多的推广应用, HNMM临床诊治规范性有了很大提高。随着黏膜黑色素瘤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HNMM的诊治与预后在近些年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头颈部各分支学科的蓬勃发展,口腔、鼻腔鼻窦、眼部等黏膜黑色素瘤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诊治模式,该共识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的实际需求。对此,专家组认为头颈部黏膜包含的解剖范围较广,涉及的临床科室较多,不同学科之间黑色素瘤诊疗模式差异明显,临床亟须符合个体化治疗及精准治疗的更加专科化的诊治共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腔黏膜黑色素瘤(OMM)的远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让共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专家组聚焦 OMM,深入讨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经验医学,完成专家共识的制定。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本共识可作为OMM临床实践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专家共识
    陈传俊, 陈伟良, 孙长伏, 何悦, 蒋灿华, 彭歆, 尚政军, 韩正学, 李劲松, 侯劲松, 林李嵩, 韩新光, 魏建华, 王志勇, 吴煜农, 郑家伟, 李龙江, 王慧明, 李祖兵, 郭传瑸, 杨驰, 石冰, 张志愿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5): 385-391.   DOI: 10.19438/j.cjoms.2021.05.001
    摘要578)      PDF (5968KB)(446)   
    颏下岛状瓣(submental island flap, SMIF)是面动脉分支颏下动脉恒定供血的轴型皮瓣,与口腔颌面部缺损区相邻,其质地、色泽与头面部相似,血运充分。该组织瓣制备较简单,且成活率高,适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中型缺损。然而,国内外对于SMIF的应用仍然存在争议,主要集中在颈淋巴转移患者使用该皮瓣的肿瘤安全性、皮瓣的制备方法等方面。为统一和规范SMIF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本文集中国内多家医学院校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的智慧,达成专家共识,供同道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口腔鳞癌中的实践进展
    杨玥怡, 张益益, 李一新, 琚梧桐, 钟来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5): 474-477.   DOI: 10.19438/j.cjoms.2021.05.017
    摘要313)      PDF (3264KB)(422)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口腔鳞癌的诊疗水平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患者总体生存率并无显著改善,需要前瞻性临床研究推动诊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和更新诊治指南。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口腔鳞癌疑难病例的治疗中已经显示出其优越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腔鳞癌的临床诊疗水平,本文对MDT模式用于指导开展并优化口腔鳞癌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头颈部缺损重建术后持续性口底瘘或口咽瘘的救治性治疗
    马春跃, 朱云, 郭兵, 王良, 沈毅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4): 362-367.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5
    摘要374)      PDF (1166KB)(392)   
    目的: 探讨对持续性难治性口底瘘或口咽瘘的患者,运用清创+皮瓣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8年12月因持续性口咽瘘和口底瘘,而进行二期或三期清创及皮瓣修复重建的患者。总结瘘管发生的可能原因,修复重建的方法,相关并发症及随访结果,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31例患者,19例(61.3%)为口底瘘,12例(38.7%)为口咽瘘,修复重建手术中,股前外侧皮瓣占15例(48.4%)是最常用的皮瓣。19例患者(61.3%)有既往头颈部放疗史。在持续性难治性口咽瘘和口底瘘的皮瓣修复方法上,股前外侧皮瓣占8例(25.8%),胸大肌皮瓣占18例(58.1%),腓骨皮瓣占3例(9.7%),所有皮瓣术后均成活。并发症发生率为38.7%(12/31),以肺部感染和轻微术区伤口裂开最为常见,随访期间患者总生存率为58.1%(18/31)。经Cox多因素分析,与总生存率相关的预后因素包括并发症(P=0.043)、瘘管形成至修补修复的时间间隔(P=0.025)。结论: 对于难治性持续性口底瘘或口咽瘘的病例,清创及皮瓣修复手术具有挑战性,需要详细周密的手术计划和熟练的修复重建技术方能完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75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评价
    徐晓峰, 朱方兴, 廖倩, 徐兵, 沈国芳, 张文斌, 史俊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5): 456-459.   DOI: 10.19438/j.cjoms.2021.05.013
    摘要316)      PDF (3414KB)(382)   
    目的 提出一种针对下颌骨粉碎性骨折的分类方法,并尝试将其用于临床评价。方法 回顾75例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按照下颌骨是否伴有节段性骨缺损、下颌骨形态、下颌骨的粉碎程度、可否恢复稳定的咬合关系对其进行分类。按照严重程度,进行保守治疗或使用小型钛板、钛网或重建板进行手术。其中,44例按照分类及治疗策略进行治疗(实验组),另外31例未按照分类进行治疗(对照组)。结果 高空坠落和车祸是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最主要的原因。实验组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感染,1例出现咬合紊乱;对照组中4例患者出现感染,2例出现骨不连,2例出现咬合紊乱,1例出现颌骨不对称畸形。结论 本研究尝试创建一种全新的以治疗为导向的下颌骨粉碎性骨折分类方法及治疗策略,对在该类骨折治疗过程中治疗手段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NF1相关神经纤维瘤炎症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游元和, 王延安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4): 376-379.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8
    摘要283)      PDF (441KB)(345)   
    神经纤维瘤是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终生进展,治疗难度大,而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瘤内的施万细胞呈NF1双等位基因失活状态,可激活RAS-GTP信号转导,继而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为免疫细胞的募集提供了富含细胞因子的微环境。相较于免疫炎症细胞在正常外周神经中的低占比率,在NF1相关神经纤维瘤中,30%的细胞是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亦可见肥大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与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从肿瘤炎症微环境方面综述NF1相关神经纤维瘤微环境内相关炎症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鼻腔气管导管固定对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鼻部压力的影响
    胡文月, 吕翔, 孙宇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4): 345-349.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1
    摘要282)      PDF (733KB)(329)   
    目的: 评估在平卧位和头颈部后仰位下鼻腔气管导管固定对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鼻部压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经鼻腔气管插管的患者24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钢丝加强型(wire-reinforced,WR)气管导管和预铸直角弯度型(Ring-Adair-Elwyn,RAE)气管导管2组,进行气管插管。采用薄膜压力传感器测量患者导管固定前、后平卧位和后仰位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采用Graphpad Prism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导管固定前,WR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在平卧位时比RAE导管高51 mmHg (P=0.005),后仰位时比RAE导管高68 mmHg (P=0.0007)。WR组导管固定前,后仰位比平卧位压力增加24 mmHg (P=0.0005);导管固定后,平卧和后仰位压力未见统计学差异(P=0.1514),导管固定显著降低平卧位(P=0.0005)和后仰位(P=0.0005)时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RAE组导管固定前,平卧和后仰位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无统计学差异(P=0.3394);导管固定后,平卧位和后仰位压力也无统计学差异(P=0.7910),导管固定显著降低平卧位(P=0.0005)和后仰位(P=0.0005)时导管与鼻部间的压力。结论: 无论平卧位还是后仰位,导管固定均可有效降低WR气管导管和RAE导管对鼻部的压力。与WR气管导管相比,RAE导管可显著降低对鼻部的压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术前有限元分析
    王义洲, 蔡嫚, 孙立凡, 祝庆海, 侯辰兴, 韩微, 汤雨婷, 孙楠楠, 王晨星, 李怀奇, 叶金海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4): 325-331.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7
    摘要337)      PDF (1665KB)(326)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大范围节段性缺损术后下颌骨偏移的生物力学原因;并通过术后随访,验证分析其有效性,以获得一种能在术前对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的研究方法。方法: 选择20例采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重建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的病例,其中1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另10例采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患侧关节间隙变化;再基于改良数字化术前三维手术方案,建立下颌骨重建术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应变趋势;最后通过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分析下颌骨偏移趋势。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健侧关节间隙变化值无显著差异,而与传统手术组病例相比,改良数字化技术组手术前、后患侧关节间隙变化值显著减小(P<0.05)。采用改良数字化技术设计的病例术前治疗方案,成功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得出患侧(右侧)髁突在横断位上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在冠状位上髁突向内旋转、在矢状位上向后旋转,冠突向外向下移位。对比该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CBCT影像,下颌骨偏移趋势与术前进行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结论: 有限元分析对采用改良数字化导板技术进行血管化腓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能定性分析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颌骨偏移情况,并于术前对手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口腔鳞癌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王育新, 王志勇, 王永功, 王慧明, 王丽珍, 田皞, 叶金海, 付坤, 阮敏, 孙长伏, 孙国文, 刘法昱, 许碧云, 后军, 刘冰, 刘亮, 陈永锋, 陈占伟, 肖灿, 李思毅, 李志勇, 李勇, 李楠, 张陈平, 张东升, 张胜, 张凯, 杨溪, 何巍, 苏彤, 季彤, 林李嵩, 罗瑞华, 赵志立, 胡勤刚, 唐瞻贵, 徐蔚嘉, 黄志权, 黄晓峰, 梁玉洁, 韩正学, 韩伟, 蒋灿华, 喻建军, 蔡志刚, 廖贵清, 廖圣恺, 蔡惠明, 魏建华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1): 1-6.   DOI: 10.19438/j.cjoms.2022.01.001
    摘要581)      PDF (847KB)(314)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成像是一种基于ICG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的活体组织实时近红外显像技术,临床上可对实体肿瘤及其周围组织进行差异显像,评估肿瘤范围及手术切缘。该荧光成像技术用于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外科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适应证、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均缺乏相应规范。在前期开展的ICG近红外荧光成像辅助OSCC外科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基础上,经国内多家医学院校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的共同商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形成ICG荧光成像技术在OSCC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以期指导OSCC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41例自体成熟移植牙的长期生存回顾分析
    陆丽荣, 丁旭, 刘玉婵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4): 354-357.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3
    摘要1633)      PDF (658KB)(313)   
    目的: 分析41例自体成熟移植牙的长期生存情况,为临床上修复牙缺失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41例行自体成熟牙移植患者(共46颗牙)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行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分析所有移植牙5年累积生存率、累积成功率,X线片检出病变情况,并分析性别、年龄、根管治疗对移植牙累积生存率、成功率的影响。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年随访期内,46颗自体成熟移植牙共留存39颗,5年累积生存率为84.78%;39颗留存自体成熟移植牙中,33颗移植成功,5年累积成功率为71.74%;46颗自体成熟移植牙X线片检出病变10例,检出率为21.74%;根管治疗对自体移植牙累积成功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自体成熟移植牙具有较高的5年累积生存率和成功率,可作为修复牙列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移植后应完善根管治疗,以提高成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去端肽胶原修复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的自身对照研究
    郭亚荣, 卢旭光, 王兴, 程永峰, 何东宁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4): 332-336.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8
    摘要359)      PDF (1023KB)(291)   
    目的: 评价去端肽胶原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邻牙远中骨缺损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均为水平中位阻生的患者32例,采用第二磨牙颊侧龈沟内结合远中颊侧切口、不去骨的方法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后,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组,拔牙窝植入去端肽胶原;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常规植入胶质银明胶海绵。拔牙术前、术后3个月和6个月,测量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探诊深度,术后3个月、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第二磨牙远中成骨情况。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去端肽胶原组和自然愈合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去端肽胶原组第二磨牙远中新生骨高度和骨密度均显著大于自然愈合组(P<0.001);术后3个月,去端肽胶原组新生骨的体积显著大于自然愈合组(P<0.05),但术后6个月,2组间新生骨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端肽胶原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重建和修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的谱系示踪技术在成骨改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徐宁蔚, 王晶, 龚佳静, 张瑾, 金安婷, 江凌勇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6): 562-567.   DOI: 10.19438/j.cjoms.2021.06.015
    摘要228)      PDF (735KB)(290)   
    细胞谱系示踪技术是研究干细胞特性的重要工具,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的谱系示踪技术是示踪方法的一大突破,组成性重组酶系统实现了报告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诱导性重组酶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报告基因表达时间的可控性。研究成骨改建机制涉及成骨细胞系命运,对骨改建研究、组织工程学应用是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的谱系示踪技术在研究成骨系细胞分化、来源、转归及其在发育和修复中的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其适用范围、优势和不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婴幼儿血管瘤循证治疗现状
    郑家伟, 赵泽亮, 陈启铭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2, 20 (1): 7-14.   DOI: 10.19438/j.cjoms.2022.01.002
    摘要255)      PDF (1222KB)(280)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主张早期予以干预,以减少并发症和对心理发育的负面影响。随着β受体阻滞剂的成功应用,治疗方法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治疗效果也随之提高。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概述了婴幼儿血管瘤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优缺点和选择依据,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POLD1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张莹, 吴利, 陈羽菱, 林云涛, 沈月洪, 杨宏宇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4): 302-308.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03
    摘要269)      PDF (2043KB)(276)   
    目的: 探讨人源DNA 聚合酶δ催化亚基(POLD1)的表达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使用生物信息数据分析POLD1在头颈部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OLD1在40对口腔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慢病毒感染SCC9及CAL27细胞系,蛋白免疫印迹检测POLD1在稳转细胞系中的表达。CCK-8实验和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POLD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研究POLD1影响细胞周期的相关通路。采用SPSS 21.0软件包和GraphPad Prism 进行数据分析和绘图。结果: POLD1在头颈部鳞癌及40对O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慢病毒感染SCC9及CAL27细胞系后,POLD1的表达显著下降,且在细胞核及细胞质中的表达降低。实验组SCC9及CAL27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下降。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到实验组细胞在G2/M期阻滞,G1期缩短。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显示,实验组P-Cdc2(Tyr15)、P-Rb(Ser807)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敲低POLD1的表达可抑制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虚拟手术计划在经口内入路行下颌骨切除及精确重建中的应用:附9例报道
    杨鑫, 吕明明, 李军, 孙坚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5): 469-473.   DOI: 10.19438/j.cjoms.2021.05.016
    摘要274)      PDF (4007KB)(269)   
    目的 介绍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行经口内入路下颌骨切除和血管化骨重建的经验,评价术后重建效果。方法 对9例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术前行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适用于口内操作的预设钉孔的导板。然后经口内入路利用截骨导板行下颌骨切除,预弯钛板及血管化骨瓣的植入和固定。术中实时导航验证新下颌骨的空间位置。术后半年,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患者外形和功能;通过术后CT与术前STL模型拟合,评估下颌骨重建的精确性。采用SPSS 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口内入路下颌骨切除及血管化下颌骨重建,术中导航证实重建下颌骨位置准确。术后半年复查见患者面部对称,无面瘫及开口受限。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图像拟合显示,截骨线位置精确,误差<1 mm[(0.72±0.15)mm],下颌骨重建位置与术前设计高度一致,误差为(1.76±1.99)mm。结论 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利用预设钉孔的导板和预弯钛板,可以精确实施口内下颌骨切除及血管化骨重建,避免了口外切口,显著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品管圈在提高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效果评价
    孙明媛, 俞蕾蕾, 顾雅洁, 夏滴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4): 340-344.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0
    摘要274)      PDF (726KB)(268)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实践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选择2019年7—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疾病,并接受颞下颌关节手术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月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开展以“提高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针对依从性较低的现状进行要因分析并实施相应对策,比较2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疼痛评分、开口度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MD患者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由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57.90%提升至实施后的87.78%,术后1个月最大开口度由活动前的(26.54±5.33)mm提高至(28.32±4.67)mm,疼痛由(2.48±1.084)分降低至(1.40±0.9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TMD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及保障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颌面部原发性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杨彩秀, 卜令学, 陈立强, 范存晖, 王双义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 19 (4): 380-384.   DOI: 10.19438/j.cjoms.2021.04.019
    摘要368)      PDF (1724KB)(264)   
    原发性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该病主要好发于 60岁左右,常发生于四肢和躯干,临床检查为质韧、边界清楚、结节状肿物。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皮下组织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本病较为有效的方法。皮肤原发性病变临床少见,原发于颌面部者更为罕见。本文对临床上发现的1例原发于颌面部皮肤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做一报告,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