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18 (3):  192-192. 
    摘要 ( 1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点论著
    经口内入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及同期血管化腓骨肌瓣精确重建下颌骨
    孙坚,沈毅,吕明明,李锋,王慧珊,白石柱,王良,杨鑫,李军
    2018 (3):  193-198.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01
    摘要 ( 787 )  
    目的: 首次介绍口内入路行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和显微血管吻合的腓骨肌瓣即刻精确重建的经验。方法: 2018年1月—3月,对我科收治的4例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行经口内入路的下颌骨节断性切除及显微血管吻合的腓骨肌瓣即刻重建术。3例术前行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并行钛板数字化压模成型。术中先在口内颊部显露面动、静脉并保护,按截骨导板完成下颌骨节断性切除和腓骨瓣塑形、钛板固定后,用导航验证重建下颌骨的位置。显微镜下将腓动脉与面动脉作端-端吻合,腓静脉与面静脉用微血管吻合器Coupler吻合。术后常规采用手提超声多普勒监测血管血流信号;术后1周复查全景片,检查重建下颌骨的位置。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口内入路的下颌骨节断性切除、腓骨重建,其中3例顺利完成口内显微血管吻合,1例因术区瘢痕、面静脉不理想而引至下颌下吻合。术后超声多普勒监测显示血流信号正常,口内及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中导航及术后全景片显示重建的下颌骨位置理想,咬合关系正常,面部外形对称,无面瘫及开口受限。结论: 经口内入路行下颌骨良性肿瘤的节断性切除及腓骨肌瓣精确重建和口内显微血管吻合是完全可行的,能够达到口外入路同样的效果,同时口外无瘢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纯钛表面GRGDSP多肽对骨结合能力的影响
    邓云龙,李德超,李慕勤,焦玉凤,张慧明,张国梁,张洲铭
    2018 (3):  199-204.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02
    摘要 ( 343 )  
    目的: 将钛合金种植体微弧氧化(MAO)后,以多巴胺(PDA)为偶联,加载GRGDSP多肽,形成复合活性涂层,评价其骨结合能力。方法: 选取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单侧下颌骨模型,并将A组(Ti-MAO)、B组(Ti-MAO-PDA)、C组(Ti-MAO-PDA-GRGDSP)分别植入到新西兰大白兔一侧下颌骨,选取2周、4周、8周下颌骨植入样本,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对4周样本以扫描电镜(SEM)观察界面形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样本成骨活跃程度,扭力实验观察骨结合力。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CBCT观察,C组接触区骨结合情况好于B组和A组,且B组优于A组。扫描电镜观察, C组在种植体与骨接触区聚集了更多新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交界处,C组与B组较A组荧光强度明显,其中C组最为明显。扭力观察,8周时B、C组扭力值为A组的2倍,C组较B组多8 N·cm;C组、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MAO-PDA与Ti-MAO-PDA-GRGDSP涂层对骨结合均有促进作用,其中Ti-MAO-PDA-GRGDSP涂层对骨结合的作用最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Gd纳米复合物用于兔舌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的应用价值评价
    单俊,曾文霞,刘世恩,徐豪越,朱海涛 ,宋凯,冯元勇,吴大雄,尚伟
    2018 (3):  205-208.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03
    摘要 ( 308 )  
    目的: 探讨新型淋巴造影剂C/Gd纳米复合物经兔舌黏膜下注射后间质磁共振颈淋巴显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健康纯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2只,在大白兔左右两侧舌缘中后1/3交界黏膜下各注射0.2 mL C/Gd纳米复合物,按摩注射部位30 s。分别于注射造影剂前及注射、按摩后5、10、15、20、40 min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淋巴造影成像。测量增强前、后不同时间段引流区颈淋巴结的信号强度,计算对应时间的信号强化率(E%),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Gd纳米复合物迅速进入引流区,可清晰显影兔颈部淋巴结及淋巴管,无明显血管显影。颈部淋巴结在注射造影剂后约10 min信号强度达到峰值,注射后5~20 min可获得最佳显影效果,40 min后影像基本廓清。结论: C/Gd纳米复合物作为间质磁共振显影剂,能以较小剂量快速有效地显示颈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形态及走行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otch信号通路中HIF-1α及Notch-1在组织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李德龙,牛其芳,冯芝恩,苏明,欧阳嘉杰,杨扬,李金忠,徐桥石,韩正学
    2018 (3):  209-214.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04
    摘要 ( 359 )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的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组织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组织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损伤修复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实验组(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其中空白对照组4只,Sham组4只,I/R组16只。Sham组及I/R组制备大鼠左下腹部4 cm×8 cm皮瓣,I/R组以血管夹夹闭大鼠腹壁浅动、静脉,形成皮瓣缺血状态。Sham组于术后7 d,I/R组分别于去除血管夹(缺血6 h后)即刻及缺血后1、3、7 d过量麻醉处死。利用RT-PCR、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HIF-1α、Notch-1的mRNA扩增水平和蛋白水平。H-E染色观察Sham组及I/R组术后第7天的组织变化。利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I/R组较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可见明显结构紊乱。RT-PCR结果显示,I/R组的HIF-1α、Notch-1 mRNA扩增水平在缺血6 h后即刻及缺血后1、3、7 d均显著高于Sham组及Blank组(P<0.05);Western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I/R组,HIF-1α、Notch-1蛋白水平在缺血6 h后即刻及缺血后1、3、7 d均显著高于Sham组及Blank组(P<0.05)。结论: 组织瓣在缺血再灌注后,组织出现明显损伤。Notch信号通路在损伤及修复再生过程中被激活,可能与组织缺氧引起的HIF-1α表达升高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还原型谷胱甘肽稳态在腭裂发生中的作用
    赵铜超,卞媛媛,张天奇,张东升,马利
    2018 (3):  215-221.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05
    摘要 ( 415 )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稳态的改变对腭中嵴上皮细胞形态及腭裂发生率的影响,探讨氧化自由基在四氯二苯二噁英(TCDD)致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GD10的SPF级C57BL/6J孕鼠随机分为4组,TCDD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TCDD灌胃;TCDD+丁硫氨酸-亚砜胺(BSO)组:腹腔注射BSO 4 h后给予TCDD灌胃;BSO组:腹腔注射BSO和玉米油灌胃;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玉米油灌胃。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电镜下观察胎鼠腭胚突的发育及细胞表面形态。统计各组小鼠在GD17的腭裂发生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腭中嵴上皮各时期CYP1A1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CDD成功构建高致畸率的腭裂模型。BSO增加了5%的腭裂发生率,但是相对于TCDD组无显著差异(P>0.05)。TCDD组腭胚突上抬时间较对照组推迟1 d,添加BSO的TCDD组腭胚突上抬过程较正常组减慢。电镜下胚胎发育的各发育时期,腭中嵴上皮表面TCD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TCDD组腭中嵴上皮可见CYP1A1高表达。结论: 扰乱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稳态,可能会减少对小鼠体内氧化自由基的消耗,从而影响腭胚突的融合,继而加速了TCDD的毒性,影响腭裂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陶瓷材料负载冻干BMP-2对牙槽突裂骨改建的影响
    欧阳婉璐,钱玉芬
    2018 (3):  222-226.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06
    摘要 ( 327 )  
    目的: 负载冻干BMP-2到一新型无机生物陶瓷类支架材料OsteoBoneTM,验证其对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突裂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通过冻干法并添加海藻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将BMP-2与OsteoBoneTM支架材料相结合;之后置于PBS溶液中并收集缓释液,BCA法检测随时间变化的蛋白浓度,ALP检测成骨诱导活性。选取1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在大鼠左右侧牙槽骨上人为制作4 mm×3 mm×3 mm牙槽突裂,将单纯材料(A组)、BMSC-材料复合物(B组)与构建出的BMP-2-材料复合物(C组),分别植入大鼠牙槽骨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3周与6周取材,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比较3组之间的成骨差异,并进行micro-CT影像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冻干法并添加海藻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将BMP-2与OsteoBoneTM支架材料结合后,BMP-2-材料复合物具备持续的随时间渐增的缓释BMP-2的能力,且表现出明显的ALP活性。体内实验术后3周,A、B、C组H-E染色观察可见较稀疏编织骨,3组间无显著差异;micro-CT分析BV/TV和骨小梁厚度,3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6周,组织学观察B组与C组新骨形成趋势比A组更明显;micro-CT分析BV/TV和骨小梁厚度,B、C组显著大于A组,B组与C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负载冻干BMP-2到OsteoBoneTM支架材料能显著提高其成骨能力,达到与间充质干细胞相近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金比例在上颌窦外提升术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中的应用评价
    高岭,王启博,周民战,张博,窦志超,郅克谦
    2018 (3):  227-230.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07
    摘要 ( 597 )  
    目的: 评价黄金比例在上颌窦外提升术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种植科上颌磨牙缺失且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约2.0~5.0 mm的患者15例,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采用黄金比例确定种植体长度为11~12 mm,行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追踪其术后3~6个月愈合及骨结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共植入21颗种植体,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影像学检查可见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良好,无1例患者发生上颌窦炎、种植体松动、脱落或种植体周围炎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行种植修复,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色泽、形态、质地无改变。结论: 运用黄金比例在上颌窦外提升术后同期植入种植体,可有效解决上颌后牙区RBH严重不足问题,为种植体长度选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c42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廖奕翔,孔庆暖,郭庆圆,何宗轩,仇静,陈正岗
    2018 (3):  231-236.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08
    摘要 ( 585 )  
    目的: 探讨舌鳞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舌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42,Cdc4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4—2016年手术切除的舌鳞癌原发灶4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的组织标本(舌鳞癌、癌旁组织和正常舌组织)中Cdc4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相应资料进行t检验与秩和检验。结果: Cdc42蛋白在舌鳞癌以及其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95%和52.38%,均高于正常舌组织(11.9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42蛋白的表达与舌鳞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Cdc42蛋白定位在胞核的阳性分度与舌鳞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颈淋巴结转移及舌鳞癌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c42蛋白在舌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增高,与舌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对鼻气道流场特征的影响
    聂萍,陶丽,孙蕙珺,于倩,朱敏
    2018 (3):  237-241.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09
    摘要 ( 434 )  
    目的: 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手术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对鼻腔气流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8例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伴一侧或双侧后牙反的成人患者进行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治疗前(T1)、扩弓保持3个月后(T2)拍摄螺旋CT,采用Mimics10.0软件建立上气道三维模型,并利用ANSYS14.0软件系统对三维气道进行网格划分、流场数值模拟以及计算模拟结果的后处理,以获得鼻腔内气流速率、压力,鼻腔各截面面积、鼻腔容积和鼻阻力数据。采用SPSS 16.0 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比较T1、 T2时期鼻气道气流场参数的改变。结果: 扩弓后鼻腔整体流速趋于稳定,流速较治疗前减小;术前鼻腔内多处见湍流形成,而术后则较少见湍流及涡流形成;鼻腔负压绝对值显著减小(P<0.05),鼻腔横截面积及鼻腔容积增加,且鼻阻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 手术辅助快速扩弓可对鼻气道形态及气流动力学特征产生一定影响,有利于鼻气道通气功能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8例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价
    任荣,蔡卜磊,支音,司家文,张剑飞,史俊
    2018 (3):  242-247.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10
    摘要 ( 1095 )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diacapitular condylar fractures, DCF)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对38例(50侧)DCF患者进行骨折内固定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采用改良耳前入路,复位骨折髁突并用1颗长14~16 mm的螺钉固定,然后复位向前内侧移位的关节盘,并用1颗锚固钉锚固于髁突后斜面下缘中份。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前、后颌面部CT、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MRI 检查,对伴有下颌骨其他部位的骨折,同期进行解剖复位、固定。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 CMF模块进行术前、术后,健侧、患侧下颌支高度测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骨折固定效果。利用术前、术后MRI中关节盘与髁突顶点相对位置的变化,评价关节盘锚固术的准确性。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开口度、开口型、关节弹响、面神经损伤症状等进行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后颌面部CT显示,37例(48侧)囊内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率96%)。所有患者患侧下颌支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19例单侧囊内骨折患者术后健、患侧下颌支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MRI图像显示,35例(46侧)关节盘回到原有的解剖位置,有效率为92.0%(46/50)。术后远期随访显示,38例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平均开口度35.67 mm,最大侧方咬合平均值为4.45 mm,最大前伸咬合平均值为5.63 mm;开口型偏斜2例(5.3%),关节弹响2例2侧(4.0%);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其中3例在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另外1例(2.6%)随访3个月后仍出现患侧抬眉困难,口服甲钴胺片后症状缓解。结论: 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常伴发TMJ关节盘移位,且方向与移位的骨折片一致。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联合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选择性黏膜腔照射是否临床获益?
    冯琨,窦圣金,朱国培,张志愿
    2018 (3):  248-252.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11
    摘要 ( 302 )  
    目的: 探讨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行黏膜腔预防性照射是否有临床获益。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6年4月接受放疗的所有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包中的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Log-rank法检验。结果: 62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5 ~126个月)。选择性黏膜腔照射组和单纯颈部处理组5年黏膜控制率分别为100%和72.0%(P=0.003),5年颈部控制率分别为92.9%和57.7%(P=0.002)。单纯颈部处理组有7例(26.9%)出现原发肿瘤,2组之间在晚期毒性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 选择性黏膜腔照射有助于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中寻找一种疗效和毒性之间可能的平衡,但仍需要长期随访的前瞻性研究给出更好的答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4例下颌骨中心性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库都斯·克依木,陈一铭,徐前,季彤
    2018 (3):  253-258.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12
    摘要 ( 921 )  
    目的: 回顾分析下颌骨中心性癌的临床、病理以及预后特点。方法: 纳入2010—2015年于我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颌骨中心性癌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治疗信息、影像学信息、病理学信息、随访记录,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6例患者,其中34例随访信息完整。随访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31~60岁23例,>60岁11例;有既往吸烟史13例,有既往酗酒史4例。瘤体最大直径中位值为4 cm,瘤体最大直径≤4 cm 21例,瘤体最大直径>4 cm 13例。病理报告提示9例存在同期淋巴结转移,所有术区切缘均为阴性。28例接受术后放疗,9例在随访期间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或肿瘤远处转移。结论: 手术是治疗下颌骨中心性癌的主要措施。瘤体位于下颌骨体部以外,同期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几率。既往酗酒史对肿瘤术后远处转移有一定促进作用,瘤体最大直径>4 cm的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78例儿童埋伏多生牙拔除难度的临床分级
    沈燕,石羽,周建国,沈海平
    2018 (3):  259-262.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13
    摘要 ( 673 )  
    目的: 探讨儿童埋伏多生牙(embedded and multiple teeth in children,EMTC)的拔除难度及方法。方法: 对178例250颗EMTC进行锥形束CT (cone-beam CT,CBCT)检查,根据埋伏多生牙与恒牙的相邻关系分为3型。I型为多生牙位于恒牙的冠端,Ⅱ型为多生牙位于恒牙的体部,Ⅲ型为多生牙位于恒牙的根端。根据埋伏多生牙牙体形态分为2类。A类,与牙冠-根中轴形成的畸形角度<90°,牙体直形畸形;B类,与牙冠-根中轴形成的畸形角度>90°,牙体钩形畸形。根据各型埋伏多生牙的位置和畸形分类、恒牙的发育状态、拔除难度,选择时机拔除。结果: 拔除难度Ⅰ-Ⅱ级为Ⅰ型、Ⅱ型的A类l76颗,在相邻恒牙尚未完全发育时,作即刻拔除。拔除难度Ⅲ级为Ⅱ型A类12颗、Ⅲ型B类62颗,在相邻恒牙基本发育后,作延期拔除。本组EMTC均完全拔除,无相邻恒牙损伤。结论: 根据EMTC的临床位置分型、牙冠-根畸形的临床分类预测拔牙的手术难度分级,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预防控制
    朱勇敢,陈娜
    2018 (3):  263-265.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14
    摘要 ( 311 )  
    目的: 了解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102名护士在2016年1月—2017年3月间发生锐器伤的情况进行调查,对锐器伤的种类、发生原因及操作环节等进行分析;针对调查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整改等。结果: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为87.2%。工作年限≥5年发生率为57.1%,<5年为95.6%;新职工发生率为91.6%,实习生为95.6%。致伤物依次为针刺损伤、刀片、玻璃;致伤环节依次为传递器械、术后整理器械、清洗器械。结论: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因手术器械精细、缝针繁多、手术时间长、器械人员接触尖锐器械多,容易发生锐器伤。通过针对性地预防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锐器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24例早期口腔癌术后缺损疗效评价
    王超,唐丽萍,张军
    2018 (3):  266-269.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15
    摘要 ( 332 )  
    目的: 评价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早期舌、颊、牙龈癌术后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2017年8月收治的24例早期口腔癌患者,其中舌癌16例,牙龈癌5例,颊癌3例。患侧行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后,扩大切除病灶,同期应用3 cm×4 cm~5 cm×7 cm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对皮瓣成活、肿瘤复发、患者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23/24例皮瓣成活,成活率为96%。术后随访3~30个月,1例牙龈癌局部复发,复发率为4%;2例舌癌远期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8%。患者言语、进食基本正常,对口腔形态及功能比较满意,随访期内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 传统带蒂颏下岛状皮瓣制备简单,成活率高,手术创伤小,术后护理容易,是修复早期舌、颊、牙龈癌术后缺损的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同期修复40例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术后缺损效果评价
    刘军平,李群星,张汉卿,欧展鹏,范松,李劲松
    2018 (3):  270-274.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16
    摘要 ( 332 )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在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7年7月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40例下颌骨 ORNJ患者,所有病例原发肿瘤均为鼻咽癌,排除鼻咽癌复发。以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重建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手术切除后的骨缺损,以皮岛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以筋膜修复口内黏膜缺损并充填软组织缺损的空腔,记录腓骨截骨、组织瓣存活情况,供区、受区并发症,术后开口度和余留牙咬合情况,对颌面部外形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3~6个月,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均获成功。下颌骨截骨长度5.5~16.0 cm,切取腓骨长度7.5~17.0 cm。无1例发生严重供区或受区并发症,所有病例外形恢复良好,开口度1.0~3.5 cm,余留牙咬合正常。结论: 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能很好地即刻重建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术后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共识
    聚桂醇硬化剂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专家共识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
    2018 (3):  275-278.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17
    摘要 ( 700 )  
    [提要]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一组复杂的来源于脉管系统的疾病。婴幼儿血管瘤以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脉管畸形是胚胎发育时期脉管系统发育异常所致,超过60%的脉管畸形发生于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可能引起严重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硬化治疗是其常用的治疗方法。过去常用的硬化剂有平阳霉素、博来霉素、无水乙醇、十四烷基硫酸钠、OK-432、强力霉素、鱼肝油酸钠等。近年来,国产硬化剂聚桂醇被广泛用于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泡沫化硬化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其临床应用,其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为了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应用,我们组织专家制定了该专家共识。今后将依据最新出版的文献和临床治疗经验及时更新,为该领域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3D生物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陈旭卓,周知航,郑吉驷,张善勇,杨驰
    2018 (3):  279-283.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18
    摘要 ( 393 )  
    [提要] 3D生物打印是基于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虚拟出待构建组织器官的三维立体结构,再利用相应的生物材料,逐层构建出实体的一种组织工程学技术。3D生物打印已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3D生物打印技术可通过重建缺损部位的解剖结构,应用生物材料精确堆积出个性化植入物,使组织形态和功能得以恢复。本文对3D生物打印技术的发展及类别,3D生物打印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骨缺损修复中的生物支架材料、细胞、生物活性因子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覆分类与治疗方法进展
    杨双羽,钱玉芬
    2018 (3):  284-288.  doi: 10.19438/j.cjoms.2018.03.019
    摘要 ( 394 )  
    [提要] 深覆是临床常见错类型,然而其矫治确是临床一大难点。本文从深覆形成机制角度出发,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针对牙性深覆和骨性深覆的特点、头影测量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