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04-12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Sturge-Weber 综合征患者RASA1基因的突变检测
    周琴;郑家伟;秦中平;等
    2010 (6):  482-486. 
    摘要 ( 186 )   PDF(919KB) ( 343 )  
    目的:检测散发性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 SWS)患者是否存在RASA1基因的异常。方法: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临床检查,采集9例散发性SWS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RASA1基因的25个外显子、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及启动区(-1000bp)序列进行扩增,然后直接测序分析。结果:在9例SWS患者中,发现1例尚未报道的同义突变位点( c .1229 G>A),其余均无异常。结论:RASA1基因结构变异与散发性SWS的相关性可能不大,但该基因在SWS中的致病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氯诺昔康控制智牙拔除术后疼痛的系统评价
    吕俊;李春洁;王艳;等
    2010 (6):  487-493. 
    摘要 ( 332 )   PDF(1199KB) ( 492 )  
    目的:评价氯诺昔康在智牙拔除术后疼痛控制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Ovid,1950-2010.7)、CENTRAL(2010年第7期)、EMBASE(1980-2010.7)、WHO ICTRP(至2010.7)及CBM(1978-2010.7)并手工检索17种中文口腔医学杂志,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相关研究,提取数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予以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将其中4个关于氯诺昔康与安慰剂比较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4mg、8mg、16mg氯诺昔康在最大疼痛缓解程度方面均好于安慰剂(P<0.05),患者对8mg、16mg氯诺昔康的总体评价优于安慰剂(P<0.05),2个剂量组(除4mg组外)的不良反应与安慰剂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疼痛缓解方面,8mg的氯诺昔康优于布洛芬(P=0.004)和10mg与20mg的硫酸吗啡(P=0.002,P=0.001),但较酮咯酸和阿司匹林并无明显优势;其不良反应与其余NSAIDs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优于10mg与20mg的硫酸吗啡(P<0.05)。结论: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氯诺昔康可作为智牙拔除术后安全有效的镇痛药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颅底—颞下颌关节区骨巨细胞病变的切除及修复
    沈毅;孙坚;李军;等
    2010 (6):  494-498. 
    摘要 ( 274 )   PDF(1504KB) ( 338 )  
    目的:探讨发生于颅底—颞下颌关节区的骨巨细胞病变的手术切除特点及修复原则。方法:1994年3月~2007年7月共手术治疗颅底—颞下颌关节区骨巨细胞病变18例,12例行颅颌联合手术。15例病变全部切除,3例近全切除,仅1例切除部分硬脑膜并修补。对于术后缺损,17例用邻近带蒂组织瓣如颞肌系统瓣、胸锁乳突肌瓣修复,1例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4例用钛板重建颧弓,6例用钛网重建颅底,2例分别用人工关节和游离髂骨重建颞下颌关节。3例近全切除者加用术后放疗。结果:除1例术后第3天发生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康复,其余无并发症。所有18例术后外形基本对称,术前各种症状明显改善。16例在随访期间(6个月~10a)未出现复发,2例失访。结论:对发生于颅底-颞下颌关节区的骨巨细胞病变,应力求根治性切除,硬脑膜缺损应予修补。用邻近的带蒂组织瓣修复软组织缺损,钛板或钛网修复骨组织缺损,可获得满意的外形,较大的缺损可用游离组织瓣修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恒牙列早期唇腭裂修复术后患者下颌骨位置与形态的测量研究
    于泉;龚昕;陈振琦;等
    2010 (6):  499-503. 
    摘要 ( 175 )   PDF(590KB) ( 294 )  
    目的:研究唇腭裂修复术对下颌骨形态和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1例非唇腭裂患者(非裂患者)作为A组(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13.10岁),19例单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作为B组(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11.57岁),17例双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作为C组(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12.50岁)。在正畸治疗前进行头影测量,分析下颌骨的形态和位置,使用SPSS 17.0软件包对3组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单侧唇腭裂患者与非裂患者在ANSMe、SNB、BaNPog和CoGo-MP存在显著差异 (P<0.05),在CoGo、GoGn、CoGn、SGo和NMe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双侧唇腭裂患者与非裂患者在GoGn和SN-MP存在显著差异 (P<0.05),在SNB和CoGo-MP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唇腭裂修复术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偏后,下颌体长度减小,下颌支高度降低以及下颌骨向后、向下旋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OSAHS患者鼻声反射参数与CPAP压力的相关分析
    李辉;卢晓峰;孙红霞
    2010 (6):  504-508. 
    摘要 ( 228 )   PDF(533KB) ( 249 )  
    目的:探讨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鼻声反射测量与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压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男性OSAHS患者108例(轻度9例,中度20例,重度79例),测量项目包括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鼻声反射测量应用减充血剂前后鼻腔容积(NV)、最小鼻腔横截面积(MCA),鼻气道总阻力(NR),CPAP治疗压力(PCPAP)和治疗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CPAP),体重指数(BMI)。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3组OSAHS男性患者各数据间相关分析,3组患者间资料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患者CPAP治疗前、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AHICPAP)的差异应用t检验。结果:(1)男性轻度OSAHS患者,PCPAP与AHI、BMI、NR无相关性(P>0.05); PCPAP与应用减充血剂前、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B.MCA、C.MCA)、应用减充血剂后双侧鼻气道前2cm容积平均值(C.V0~2)有正相关性(P<0.05)。(2)男性中度OSAHS患者,PCPAP与AHI、BMI、NR、应用减充血剂前、后鼻声反射各测量值均无相关性(P>0.05)。(3) 男性重度OSAHS患者,PCPAP与AHI、BMI,AHI与BMI有正相关性(P<0.01)。PCPAP与应用减充血剂前、后鼻声反射各测量值、NR均无相关性(P>0.05)。(4)3组患者应用减充血剂前后鼻声反射各测量值、NR、AHICPA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的BM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PAP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类程度男性OSAHS患者,CPAP治疗前、后AHI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3组患者鼻气道因素无明显差别,但PCPAP有显著差异。对于男性轻度OSAHS患者,PCPAP主要受鼻因素影响。在男性中度、重度OSAHS患者中,鼻因素对PCPAP的影响较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咽成形术后语音治疗效果的CSL评定
    蒋莉萍;王国民;杨育生;陈阳;刘琼
    2010 (6):  509-512. 
    摘要 ( 202 )   PDF(685KB) ( 274 )  
    目的:运用计算机语音处理系统(computer speech lab, CSL)对咽成形术后语音障碍患者的异常辅音(塞擦音、擦音)进行治疗前、后的语音频谱分析,以期对腭咽成形术后患者的语音治疗效果进行定量和图形化分析。方法:腭咽成形术后存在语音障碍患者(清晰度<35%)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11.48岁。语音治疗前、后分别将辅音音节、字表、词组和短句输入CSL,通过频谱图对含塞擦音(z、c、j、q)和擦音(s、x)的音节(zi、ci、si、ji、qi、xi)中的辅音除阻段的嗓音起始时间(VOT)进行分析,得出量化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在频谱图上,根据治疗前、后有无冲直条和乱纹分布情况进行归纳,评价语音治疗效果,以此评判CSL的应用价值。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CSL测定结果显示,40例患者的VOT值由治疗前的0.0571s提高到治疗后的0.2262s,经t检验,P<0.01,具有显著差异;频谱图结果显示,代表塞的冲直条由治疗前消失到治疗后清晰可见或以整齐乱纹开始(z 36/40、c 30/40、j 34/40、 q 28/40),代表擦音的乱纹由治疗前稀疏或消失到治疗后的均匀整齐,并有强频集中区。结论:运用CSL检测分析得出,腭咽成形术后严重语音障碍患者可通过语音治疗达到近似正常人的语音清晰度。CSL的定量和图形化分析,提高了语音治疗效果评价的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剂量平阳霉素在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早期治疗中的应用
    李嘉朋;陈巨峰;李金;冼淡;劳均平
    2010 (6):  513-517. 
    摘要 ( 307 )   PDF(1351KB) ( 328 )  
    目的:探讨小剂量平阳霉素早期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6月—2009年6月应用小剂量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的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82例。平阳霉素浓度为1~1.6g/L,每次注射剂量不超过4mg,用药总量一般不超过20mg,根据患儿的年龄、瘤体大小和深度决定用药浓度、剂量和注射次数。血管瘤进入消退期则停止治疗,随访6~24个月。随访时间最长4a,最短6个月。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瘤体直径≥2cm者与<2cm 者的疗效进行χ2检验。结果:治愈58例(70.73%),基本治愈21例(25.61%),好转3例(3.66%),未见无效病例。治愈和基本治愈率合计为96.34% ,有效率为100%。统计学分析表明,疗效与瘤体大小无显著相关性。3例病例出现注射部位溃疡、皮肤坏死,继而结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浅表瘢痕。4例注射后食欲缺乏。无腮腺分泌障碍和面神经损伤症状;未发现肺纤维化或生长抑制现象。结论:小剂量平阳霉素早期治疗血管瘤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远期美容效果,为目前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颌骨内癌14例临床分析
    倪松;徐震纲;刘绍严;朱一鸣
    2010 (6):  518-520. 
    摘要 ( 237 )   PDF(1039KB) ( 582 )  
    目的:探讨原发性颌骨内癌的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999—2009年收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14例原发性颌骨内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12例行综合治疗,2例行单纯手术治疗。患者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1%、46.4%和23.2%,而患者1,2,3年的累计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0.0%、35.7%和17.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方式均不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原发性颌骨内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早期治疗相当重要;对于切除不彻底的患者,可考虑辅助放化疗,但疗效有待证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牵引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下颌第三磨牙
    汪湧;何冬梅;杨驰;王保利
    2010 (6):  521-524. 
    摘要 ( 367 )   PDF(726KB) ( 584 )  
    目的:应用牵引技术拔除压迫下牙槽神经的下颌第三磨牙,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对20例全景片和CT显示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压迫或紧贴下牙槽神经的患者,先应用正畸牵引技术牵引,经3~10周的牵引,使牙根远离下牙槽神经后再行拔除术。结果:20例牙根压迫下牙槽神经的患者,经牵引拔牙后,无1例发生下唇麻木,术后反应轻微。结论:应用牵引拔牙技术拔除下颌第三磨牙,解决了术后下唇麻木、骨折等高风险并发症的发生,也使拔牙更容易、更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导航辅助山羊下颌体牵张成骨术的实验研究
    蔡鸣;沈国芳;林艳萍;等
    2010 (6):  525-530. 
    摘要 ( 201 )   PDF(1828KB) ( 234 )  
    目的:应用立体定向导航外科手术系统初步建立山羊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研究方法,分析导航辅助牵张成骨术的精度。方法:选用成年山羊3只。局麻下在上颌骨植入5颗定位钉,用蜡片记录咬合关系后行颌间固定,将螺旋CT扫描数据导入AccuNavi 1.0软件,进行三维测量与虚拟手术。全麻下,应用TBNavis-CMFS导航系统行下颌骨单侧体部牵张成骨术,牵引到位后,行CT扫描并同法进行测量,并应用Surgicase 5.0软件测量牵引长轴间交角,与模拟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山羊口内上颌前部定位钉出现松动,口外上颌两侧定位钉稳固。平均牵引长度为10.12mm(9.88-10.34mm)。三维测量分析显示,术后与术前模拟结果各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牵引长轴交角均值为5.49°(4.70°~6.84°)。结论:选择口外入路的上颌骨区域植入钛钉作为山羊颌骨导航手术的配准方法精确性好。导航辅助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可准确地将手术规划转移到实际手术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局部应用β-catenin增强剂促进大鼠前腭缝扩张成骨
    刘海霞;周洁;徐疾;唐国华
    2010 (6):  531-535. 
    摘要 ( 197 )   PDF(1677KB) ( 281 )  
    目的: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的发生及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观察大鼠前腭缝扩张后局部应用β-catenin增强剂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扩张组和未扩张组,扩张组大鼠上颌切牙安放扩大簧扩张前腭缝,2组动物均于实验当天或第2天开始在前腭缝注射β-catenin增强剂(SB-415286)或赋形剂,每天1次,共2次,分别于第2天和第4天后处死。BrdU缓释凝胶标记增殖细胞并观察其向成骨细胞的分化,HE染色观察新骨生成。应用Image-Pro Plus生物图像分析系统对增殖细胞数及新骨量作半定量分析,SPSS16.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注射增强剂对未扩张的前腭缝无影响。扩张后2d,细胞增殖明显,注射增强剂组骨缝边缘BrdU阳性增殖细胞显著多于赋形剂组。扩张后4d有新骨形成,部分BrdU阳性细胞包埋于新骨基质中。注射增强剂后,新骨中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其中0d注射组多于2d注射组(P<0.01)。同时,注射增强剂后新骨量显著增加,0d注射组增加30%(P<0.01),2d注射组增加20%(P<0.05)。结论:大鼠前腭缝扩张后局部应用β-catenin增强剂,促进了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新骨的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兔同种异体颜面复合软组织瓣移植及组织瓣再血管化的研究
    林李嵩;黄立;连晓妹;等
    2010 (6):  536-541. 
    摘要 ( 204 )   PDF(2160KB) ( 228 )  
    目的:建立兔同种异体颜面复合组织移植的动物模型,研究移植术后同种异体组织瓣的再血管化进程。方法:对日本大耳白兔和青紫蓝兔进行头颈部(主要是血管系统)解剖研究,并通过半侧颜面组织瓣的设计和移植,明确血管蒂所能营养组织块的最大范围,寻求最合适可靠的血管蒂,以最合适的血管蒂进行复合组织瓣移植。研究移植术后组织瓣的再血管化进程。结果:1兔头颈部的血管分支、走向与人相似,但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之间有丰富的交通吻合,结扎兔单侧颈总动脉,未引起偏瘫或死亡。2进行兔半侧颜面组织瓣移植最合适的血管蒂是颈外静脉和颈总动脉。3移植皮瓣的血管密度逐渐增加,约在术后10d达峰值,28d时移植皮瓣与受区相互吻合成网。结论:应用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为血管蒂进行兔同种异体颜面复合组织移植,可提高模型建立的成功率。移植后组织瓣与受区可达到良好的再血管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外二维和三维立体培养的CAL-27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严伟红;严明;张萍;徐骎;陈万涛
    2010 (6):  542-547. 
    摘要 ( 182 )   PDF(1647KB) ( 1095 )  
    目的:比较体外二维和三维培养的CAL-27的蛋白表达,试图获得CAL-27立体培养和平面培养之间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方法:将CAL-27分别进行体外二维与三维培养,提取细胞总蛋白质,蛋白质样品通过双向电泳分离,扫描获得数字化的电泳凝胶图像并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识别二维和三维培养CAL-27间的差异蛋白质点。实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3次。结果:二维和三维培养的CAL-27抽提的总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凝胶扫描、图像PDQuest软件分析、鉴定,发现蛋白质表达有差异,二维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双向电泳凝胶图像上有1875个蛋白质点;三维培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有1630个蛋白质点,重合的蛋白质点有867个,两者差异明显的蛋白质点38个。结论:三维立体培养与二维培养的CAL-27相比,存在明显的蛋白质表达差异, 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值得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梁军;黄志权;游云华;等
    2010 (6):  548-554. 
    摘要 ( 182 )   PDF(1668KB) ( 291 )  
    目的:研究腺样囊性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 HIF-1α)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病理和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腺样囊性癌、20例多形性腺瘤和2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并对腺样囊性癌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HIF-1α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和微血管密度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腺样囊性癌中计数均随着HIF-1α和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HIF-1α和VEGF两者在腺样囊性癌之间也具有相关性(P<0.05);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生存期、肿瘤的转移有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腺样囊性癌肿瘤大小、神经侵犯、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转移和患者短生存期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
    陈伟良;汪延;柴强;张大明
    2010 (6):  555-557. 
    摘要 ( 237 )   PDF(839KB) ( 410 )  
    目的:评价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4~23岁,平均年龄11.8岁。通过注射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只接受1次治疗。结果: 除术区2~3周肿胀外,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诊6~12个月(平均8.4个月),19例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无无效病例。结论: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经皮硬化术治疗面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效果良好,并且简单、安全和可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皮祖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高振华;李宁毅
    2010 (6):  558-561. 
    摘要 ( 159 )   PDF(498KB) ( 314 )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可以来源于骨髓、脐带血、外周血及胎儿肝脏,其丰富的来源、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其参与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新生(angiogenesis)的特性能够满足组织工程对种子细胞的要求,已成为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新生力量。但目前来看,EPCs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较少,该文就目前有关EPCs的来源、分离与培养、鉴定、诱导与分化和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在头颈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张森林;尹英;毛天球;等
    2010 (6):  562-565. 
    摘要 ( 213 )   PDF(516KB) ( 328 )  
    因肿瘤切除引起的头颈部软组织缺损或畸形,常采用各种带蒂或游离组织瓣移植,恢复其外形和功能。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因具有皮瓣质地和颜色与头颈部相近、厚度适中、制备简便和供区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对锁骨上动脉岛状瓣的历史、应用解剖、组织瓣设计和制备及其在头颈重建外科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唇腭裂伴前颌骨缺损及牙列缺损1例报告
    胡心怡;潘晓岗
    2010 (6):  566-569. 
    摘要 ( 280 )   PDF(1470KB) ( 440 )  
    上颌发育不足是唇腭裂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但合并重度牙列缺损者并不多见。此类患者除影响其口腔功能及面部美观外,也增加了其后续序列治疗的难度。本文报告1例该类患者,探索其上颌发育不足及牙列缺损的原因,提出该患者后续治疗的难度所在,提示先天因素和前期治疗的并发症对后续治疗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APHO综合征累及颌骨: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龙丽;何慧英;张萍
    2010 (6):  570-573. 
    摘要 ( 217 )   PDF(1387KB) ( 296 )  
    SAPHO(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综合征可累及上、下颌骨,表现为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较为罕见。作者报告1例病例,详细描述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所见、病理结果以及随访情况,并结合文献对其病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着色性干皮病合并唇、舌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王雪丽;贾俊;赵怡芳
    2010 (6):  574-576. 
    摘要 ( 249 )   PDF(922KB) ( 259 )  
    着色性干皮病( xeroderma pigmentosa,X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典型症状为皮肤雀斑样色素沉着,皮肤干燥脱屑以及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者伴有眼部症状及神经系统异常。患者对日光高度敏感,易诱发光化性皮肤癌,大多数患者在年轻时就死于恶性肿瘤。本文报告1例伴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的中年着色性干皮病患者,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介绍着色性干皮病的临床损害特点、诊断标准、分类及治疗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着色性干皮病合并唇、舌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王雪丽;贾俊;赵怡芳
    2010 (6):  574-576. 
    摘要 ( 129 )   PDF(922KB) ( 205 )  
    着色性干皮病( xeroderma pigmentosa,X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典型症状为皮肤雀斑样色素沉着,皮肤干燥脱屑以及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者伴有眼部症状及神经系统异常。患者对日光高度敏感,易诱发光化性皮肤癌,大多数患者在年轻时就死于恶性肿瘤。本文报告1例伴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的中年着色性干皮病患者,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介绍着色性干皮病的临床损害特点、诊断标准、分类及治疗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