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指南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
    2010 (2):  98-106. 
    摘要 ( 943 )   PDF(1489KB) ( 7109 )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5%,其组织病理学类型多样,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约占90%以上。由于解剖部位特殊,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不仅影响外观,而且造成咀嚼、吞咽、呼吸和语音等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危及生命。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3大治疗手段,免疫治疗、生物治疗对某些类型的肿瘤和晚期患者是必要的补充和辅助措施。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患者则提倡综合序列治疗,并鼓励患者参加临床试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在65%左右,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30%。为了规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牵头,组织国内从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的知名专家,参考国内外文献,尤其是2009年美国NCCN指南中的相关内容,撰写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指南》,希望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规范治疗起到指导作用。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方法、药物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及时予以更新,以反映和纳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广大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MRI探讨TMJ关节镜术后咬合恢复的影响因素
    王保利;杨驰;蔡协艺;等
    2010 (2):  107-111. 
    摘要 ( 309 )   PDF(839KB) ( 293 )  
    目的:利用MRI探讨经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患者咬合关系自行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按关节镜术后4周咬合关系能否自行恢复,将患者分为暂时错?及长期错?2组,每组包括30例单侧手术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读片记录2组患者MRI所显示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应用SAS6.12软件包比较2组间的差异,探讨术后错?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错?组患者与暂时错?组相比,关节盘变形程度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均显严重。结论:通过术前MRI所显示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可以初步预计患者术后咬合关系能否及时恢复,从而及时进行相应的临床干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治疗探讨
    杨驰;何冬梅;陈敏洁;等
    2010 (2):  112-118. 
    摘要 ( 317 )   PDF(1114KB) ( 376 )  
    目的:根据髁突囊内骨折的分类,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经临床应用验证该原则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自1999年至2008年住院手术和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门诊非手术治疗、经全景片和(或)CT确诊为髁突囊内骨折的连续病例242例329侧进行分类,部分病例经MRI检查观察关节盘的移位情况,由此制定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复位固定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囊内骨折的不同类型、骨折块移位程度、下颌支残端移位情况、年龄、是否伴发其他部位骨折和错?等制定相应的治疗适应证。治疗前后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CT检查,以评价治疗效果。随访期均在3个月以上。结果:非手术治疗91例121侧,其中16例因为咬合紊乱进行颌间弹性牵引。5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59%。其中有长期CT随访者29例,儿童髁突出现完全或几乎完全改建者占78%(7/9),成人髁突主要表现为骨折的错位愈合,占55%。9例出现关节强直(外院转诊自然愈合病例),2例出现关节区疼痛,保守治疗疗效为76%。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下颌支残端外上方脱位于关节窝外侧的任何类型骨折,不能通过非手术治疗复位以及骨折块明显移位或脱位的囊内骨折。开放性手术151例208侧,其中A型111侧,B型60侧,C型8侧,M型25侧。178侧进行了骨折块复位固定;23侧行骨折块取出、关节盘复位。术后有CT复查者89例115侧,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比率为95.6%。35例术后随访3个月~5a,随访率23%,其中10例12侧儿童患者的髁突内固定术后出现继续生长,占63.2%;成人髁突骨折愈合良好者占92%。术后并发症为关节区弹响1侧,钛板位置过高、引起髁突骨质吸收行取出术2侧,面神经颞支损伤3侧。结论:本文提出的囊内骨折的治疗原则及其治疗适应证,经临床初步应用,证实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但仍需加强随访和开展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由于儿童的改建能力强,在同等条件下,儿童较成人更多选用非手术治疗。A型以手术复位固定为主,B、C、M型以观察为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前后软硬组织的三维测量分析
    张伟;沈国芳
    2010 (2):  119-122. 
    摘要 ( 225 )   PDF(606KB) ( 217 )  
    目的:通过研究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结果,评估Ⅲ类错?患者软硬组织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41例,采用上颌骨Le Fort I型截骨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进行三维CT重建测量,并对手术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以SPSS11.0软件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软硬组织变化有一定规律。下颌骨软硬组织移动在水平方向上高度相关(r>0.9),而在垂直方向上呈中度相关(0.82>r>0.63)。上颌骨软硬组织移动则在2个方向上均呈中度相关(0.78>r>0.56)到弱相关(r<0.6)。结论:与上颌骨相比,下颌骨的软硬组织移动变化呈现强相关性;而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关性也高于垂直方向。本研究得到的软硬组织移动比率对术前预测有一定帮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
    张善勇;杨驰;蔡协艺;等
    2010 (2):  123-129. 
    摘要 ( 772 )   PDF(1218KB) ( 597 )  
    目的:介绍一种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在初步诊断为结构紊乱后进行MRI检查,以获取评价关节盘情况的影像学依据,并按照Wilkes-Bronstein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将处于Ⅱ~Ⅴ期的患者纳入治疗范围,进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手术,主要操作要点为前附着松解和关节盘的水平褥式牵引缝合。术后连续对2004年8月—2007年3月期间接受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固定术的639例(764侧) 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再次进行MRI检查,并根据自定的MRI评价标准,评价关节盘复位的效果。优为3个层面完全复位;良为2个层面完全复位;差为仅1个层面复位或完全未复位。将“优”和“良”定为有效,对复位“差”者再次进行手术、或改为开放性锚固术。结果:764侧关节中,术后MRI显示729侧为“优”,占95.42%(729/764);24侧为“良”,占3.14%(24/764);11侧为“差”,约1.44%(11/764)。结论: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是一种能将关节盘复位的有效术式,但其长期的稳定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切除方式的选择
    邱嘉旋;朱声荣;祝永红;等
    2010 (2):  130-133. 
    摘要 ( 536 )   PDF(658KB) ( 270 )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和原则。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并比较细胞增殖活性相关抗原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后未复发病例、复发前病例、复发后病例及腮腺低度恶性肿瘤病例术后石蜡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使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研制的PEMS3.1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Ki-67阳性表达率在腮腺低度恶性肿瘤组最高,其次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复发后组,再次为复发前组,未复发组最低;两两比较发现,复发前、后组Ki-67阳性表达率与未复发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复发前、后组之间Ki-67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后组与低度恶性腮腺肿瘤组之间Ki-67 亦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前组与低度恶性腮腺肿瘤组之间Ki-67则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复发前者Ki-67增殖活性高于未复发者,但与低度恶性腮腺肿瘤比较,其增殖活性明显不同,因此手术方式仍可选择腮腺部分切除术,但应结合其组织病理学和增殖活跃的特点,加强术后随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咽鳞癌颈淋巴结临床触诊、B超和MRI检查的对比分析
    贺祖武;翦新春;蒋灿华;陈新群;李旭东
    2010 (2):  134-138. 
    摘要 ( 580 )   PDF(906KB) ( 380 )  
    目的:比较临床触诊、B超和磁共振(MRI)诊断口咽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分析B超、MRI在口咽鳞癌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口咽鳞癌患者的100个颈部分区行术前临床触诊、B超和MRI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双盲法分析临床触诊、B超和MRI所见,将其结果在SPSS13.0软件中分别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病理证实16个区存在淋巴结转移,临床触诊检出其中的7个区(敏感度43.8%,特异度96.4%,准确度88.0%);B超确诊其中的10个区(敏感度60.0%,特异度97.6%,准确度92.0%),可以发现33.3%的临床触诊隐匿性转移区;MRI确诊其中的13个区(敏感度81.3%,特异度96.4%,准确度94.0%);可以发现66.7%的临床触诊隐匿性转移区。B超联合MRI检出其中的13个区(敏感度81.3%,特异度95.2%,准确度93.0%)。结论:B超或MRI评价口咽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准确度均优于临床触诊,B超联合MRI的可靠性并不优于单独使用MRI,但两者存在互补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肿瘤患者下颌骨保存性外科方法的探讨
    陈传俊;陈晓阳;王军民;等
    2010 (2):  139-143. 
    摘要 ( 192 )   PDF(903KB) ( 237 )  
    目的:探讨与口腔肿瘤有关的下颌骨切除过程中保存下颌骨连续性的技术、方法和价值。方法:对20例口腔癌和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实施下颌骨上边缘切除、下边缘切除、下颌支前边缘切除、内侧骨板板层切除、外侧骨板板层切除,使下颌骨的连续性不中断。结果:所有患者的健侧牙列和残存牙?关系得以维持,咀嚼功能基本正常,面部基本对称。随访2年无病理性骨折发生。结论:除下颌骨肿瘤外,口腔肿瘤相关性下颌骨切除都可以实行连续性不中断的保存性下颌骨切除,从而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地区5443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邓明辉;吴汉江
    2010 (2):  144-148. 
    摘要 ( 252 )   PDF(768KB) ( 246 )  
    目的:调查湖南地区1989—2008年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湖南地区12家大型三甲医院1989—2008年住院并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2.7岁,好发年龄段为41~70岁;男女性别比2.23∶1.00;口腔、唾液腺、颌骨分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原发部位的前3位,口腔黏膜恶性肿瘤以舌、牙龈最多见。组织来源以上皮源性肿瘤最多,占94.9%;病理类型上,鳞癌3268例,占60.0%。唾液腺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前4位依次为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癌、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病部位前3位依次为腮腺、下颌下腺、腭腺。2004—2008年口腔黏膜鳞癌患者中,有咀嚼槟榔习惯者平均年龄48.6岁,好发部位以舌、颊最为多见。结论:湖南地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41~70岁为好发年龄段,口腔黏膜恶性肿瘤好发部位以舌、牙龈最多,近10年来舌、颊部恶性肿瘤有明显升高趋势,而牙龈部则有下降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鳞状细胞癌干细胞样微球体的体外培养
    王丽君;严明;叶冬霞;陈万涛;张萍
    2010 (2):  149-153. 
    摘要 ( 173 )   PDF(860KB) ( 215 )  
    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特定的干细胞标志物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微球体培养方式,富集口腔鳞癌干细胞,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DMEM/F12+bFGF+EGF培养液培养口腔鳞癌细胞,诱导口腔鳞癌干细胞样微球体生长。随后对该微球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包括采用10%FBS+DMEM培养法检测其诱导分化能力;采用体外连续克隆法检测该微球体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及反转录酶链反应(RT-PCR)检测微球体内干细胞相关的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采用SPSS 15.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在DMEM/F12+bFGF+EGF中培养1周左右,即见典型的干细胞样微球体形成。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微球体直径逐渐增大,3周左右可达到 1mm左右,在体外可连续传代,形成新的微球体。微球体在10%FBS+DMEM中迅速贴壁生长,7~10d后完全贴壁,单层样生长。体外连续克隆实验表明,微球体有很强的克隆形成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干细胞相关分子Shh及Gli2在口腔鳞癌微球体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微球体培养法成功富集了口腔鳞癌中一些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为进一步研究口腔鳞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舌鳞癌组织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黄志权;李海刚;黄洪章;等
    2010 (2):  154-159. 
    摘要 ( 135 )   PDF(1023KB) ( 319 )  
    目的:研究舌鳞癌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及其与舌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8例舌鳞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EMMPRIN的表达情况,并对68例舌鳞癌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应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测两个独立样本的EMMPRIN的表达差异,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结果:EMMPRIN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P<0.05)。舌鳞癌组织中EMMPRIN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不相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EMMPRIN表达是影响舌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EMMPRIN可以作为舌鳞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并有望成为口腔癌生物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鳞癌患者唾液cyfra 21-1含量与癌组织CK19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钟来平;张志愿;胡宇华;等
    2010 (2):  160-164. 
    摘要 ( 213 )   PDF(810KB) ( 281 )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患者唾液中cyfra 21-1含量、组织中CK19蛋白质表达和基因转录水平,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对30例口腔鳞癌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唾液采用ELISA法检测cyfra 21-1含量,其中6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CK19蛋白质表达强度和CK19mRNA水平,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口腔鳞癌患者唾液cyfra 21-1含量为(85.95±78.00)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27±40.84)μg/L;口腔鳞癌癌组织CK19蛋白质表达强度和CK19mRNA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CK19mRNA水平与CK19蛋白质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癌组织CK19蛋白质与唾液cyfra 21-1含量也显著相关。结论:口腔鳞癌患者唾液cyfra 21-1含量和组织CK19蛋白表达及基因转录水平显著升高,组织CK19表达升高,对唾液cyfra 21-1含量的上升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GFP基因转染示踪BMSCs在组织工程下颌骨内的分化
    袁捷;韦敏;祁佐良;陈瑾君;等
    2010 (2):  165-170. 
    摘要 ( 190 )   PDF(1096KB) ( 261 )  
    目的: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技术,观察组织工程化下颌骨形成过程中种子细胞的变化与转归。方法:用GFP反转录病毒载体与疱疹性口炎病毒糖蛋白G基因(VSV-G)蛋白重组形成假病毒,高效转染犬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将其接种于珊瑚,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修复犬下颌骨标准缺损。术后3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检测GF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32周后,大体可见组织工程化下颌骨形成,Van Gieson染色示新生骨大部分为成熟骨质,免疫组化显示新骨表面有GFP阳性成骨细胞,连接处无GFP阳性细胞,,珊瑚大部分降解。结论:组织工程下颌骨结构与正常皮质骨类似,新生组织表达GFP,证实组织工程下颌骨组织的形成来源于植入细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tRA对C57BL/6N小鼠腭突间充质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汪淼;黄洪章;侯劲松
    2010 (2):  171-177. 
    摘要 ( 168 )   PDF(1132KB) ( 216 )  

    目的:在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诱导建立腭裂小鼠模型的基础上,检测胎鼠体内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的周期分布,并检测相关周期蛋白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阐明维A酸(retinoic acid, RA)诱导腭裂机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以atRA建立C57BL/6N胎鼠腭裂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的周期分布,通过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印记法检测p21和pRb在胎鼠胚胎腭突间充质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在小鼠妊娠日(gestation day, GD)第10天时给予atRA,可以诱导胎鼠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在一定妊娠阶段出现G1期细胞周期阻滞,同时也使胎鼠胚胎腭突间充质内p21和pRb的表达水平出现改变。而妊娠第12天(GD12)时给予atRA则无此现象。结论:p21与pRb参与了GD10时给予atRA诱导组胎鼠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G1期阻滞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能量密度激光照射家兔耳静脉后的温度变化
    周国瑜;赵婷婷;李平平;等
    2010 (2):  178-182. 
    摘要 ( 206 )   PDF(819KB) ( 419 )  
    目的:观察不同波长激光和不同激光能量密度照射家兔耳静脉后的温度改变。方法:采用立体数码体视显微镜,定量测量10只家兔(0只耳朵、80个区域)的静脉主干和I级分支的平均管径大小。采用PDL585nm脉冲染料激光和长脉宽1064nm Nd: YAG 激光,分别对5只家兔(10只耳朵、40个区域)的静脉进行激光照射。PDL585nm激光能量密度分别为6、7、8、 9、10J/cm2,1064nm Nd: YAG 激光能量密度分别为 14、160、180、200、220J/cm2。利用数码热敏温度仪测量激光照射后的兔耳皮肤温度改变。结果:家兔耳静脉的主干静脉管径为(1.0120±0.1900)mm,I 级分支静脉管径为(0.4523±0.1074)mm。PDL585nm激光照射后,兔耳皮肤温度即刻升高至39.9℃~46.0℃;1064nm Nd: YAG 激光照射后,兔耳皮肤温度即刻升高至38.6℃~45.4℃。结论:脉冲染料激光PDL585nm、1064nm Nd:YAG激光照射均致兔耳皮肤温度升高,并与能量密度呈正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的临床研究进展
    法晨;潘晓岗
    2010 (2):  183-187. 
    摘要 ( 254 )   PDF(860KB) ( 287 )  
    半侧颜面发育不全(HFM)是来源于第一、第二鳃弓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颅颌面组织结构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异常,继而形成的受累广泛的先天性畸形。病变主要累及眼、耳、下颌骨、颅神经和相关软组织,同时伴有颅颌面以外广泛畸形。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有许多纠正畸形的方法。本文对HFM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分类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舌下腺淋巴上皮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谢远鸿;叶华山;潘朝斌
    2010 (2):  188-190. 
    摘要 ( 339 )   PDF(626KB) ( 330 )  
    唾液腺淋巴上皮癌是一种极其少见的未分化癌或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伴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因其缺乏特异性临床特点,容易误诊。以往文献报道淋巴上皮癌多发于唾液腺中的腮腺及下颌下腺,发生于舌下腺者罕见。本文报告1例舌下腺淋巴上皮癌,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儿软腭蘑菇状畸胎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周琴;郑家伟;王延安;叶为民;竺涵光
    2010 (2):  191-192. 
    摘要 ( 288 )   PDF(384KB) ( 311 )  
    发生于头颈部的畸胎瘤较为少见,而发生于软腭者更为少见。作者报告1例新生儿软腭畸胎瘤伴不完全性软腭裂病例,该肿物形似蘑菇,影响进食,经手术完全切除后,患儿饮食恢复正常,择期行腭裂整复术。该例畸胎瘤形状罕见,国内外尚未见报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