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4-1BBL在人口腔鳞癌PBL-SCID鼠嵌合模型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孙顺涛;杨宏宇;罗娟;朱国光;来映明;杨辉俊
    2012 (5):  354-358. 
    摘要 ( 212 )   PDF(1240KB) ( 217 )  

    目的:探索建立人口腔鳞癌PBL-SCID鼠嵌合模型,评价4-1BBL在人口腔鳞癌PBL-SCID嵌合模型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SCID鼠右背部皮下注射5×106 (0.2 mL)Tca8113细胞。成瘤后,尾静脉注射anti-asialo-GML多抗,随机分为4组,第1组为对照组,不给予成瘤小鼠免疫重建,第2组给予成瘤小鼠免疫重建,第3组给予成瘤小鼠免疫重建+含有空载体的腺病毒做肿瘤内注射,第4组给予成瘤小鼠免疫重建+含有4-1BBL基因的腺病毒做肿瘤内注射。第2、3、4组小鼠腹腔注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胞3×107(0.5 mL),第1组腹腔注射0.5 mL1640培养基。每周记录各组小鼠的成瘤情况,免疫重建后,第2、7周取鼠血,用ELISA法测定人IgG含量。小鼠处死后,比较各组小鼠体重及肿瘤、脾脏的重量。RT-PCR检测4-1BBL基因在瘤体内的表达,HE染色检测肿瘤及脾脏生长情况。结果:模型成瘤率为100%,成瘤潜伏期12~18 d。免疫重建后第2、7周时人口腔癌PBL-SCID嵌合组小鼠血中人IgG分别达71.8 μg/mL、136.9 μg/mL。免疫重建及转染4-1BBL基因组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1)。RT-PCR证明4-1BBL基因在瘤体内充分表达,冰冻切片HE染色见肿瘤生长、脾脏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SCID小鼠皮下注射口腔鳞癌细胞、腹腔注射人淋巴细胞,可建立人口腔鳞癌PBL-SCID嵌合模型,经腺病毒转染4-1BBL基因后,可显著提高宿主对瘤体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舌鳞癌中“瘤芽”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之间的关系
    陈小华*;王成*;刘习强;侯劲松;潘朝斌;王建广;周晓峰;黄洪章
    2012 (5):  359-366. 
    摘要 ( 386 )   PDF(2311KB) ( 277 )  
    目的:探讨“瘤芽”(tumor budding)在舌鳞癌中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关系。方法:HE染色评估230例舌鳞癌组织标本中肿瘤侵袭前沿和“瘤芽”的分布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在舌癌中的表达及分布;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Sperman相关分析,探讨“瘤芽”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 法和Logrank分析生存率。结果:在舌鳞癌组织切片中,可见“瘤芽”位于肿瘤侵袭前缘,为单个或小于5个成簇的癌细胞。在230例病例中,111例标本呈现出高“瘤芽”状态 (≥ 5 个“瘤芽”/HPF),119例标本表现出低“瘤芽”状态 (< 5 个“瘤芽”/HPF);“瘤芽”与肿瘤大小(P<0.05)、分化程度(P<0.05)、临床分期(P<0.05)以及淋巴结转移(P<0.001)呈正相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舌鳞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判断指标(P=0.0014);构成“瘤芽”的癌细胞形态可由多边形、鱼鳞状转变成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瘤芽”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提示“瘤芽”与EMT相关,是EMT在组织形态学上的一种表现。结论:“瘤芽”与EMT密切相关,代表恶性程度更高的癌细胞亚群,可作为舌鳞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拟微重力条件HN13细胞的生长特点
    李洁云;严明;陈万涛;毛力
    2012 (5):  367-371. 
    摘要 ( 217 )   PDF(976KB) ( 245 )  

    目的:观察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HN13在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的形态学特点和生长情况,检测肿瘤细胞分化和侵袭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将HN13细胞接种于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应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进行模拟微重力培养14d,光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以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立体培养和平面培养细胞中,HIF1α、TGFβ1、VEGF-C、NF-κB和CCND1等基因的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胞贴附于PLGA材料表面呈立体生长,表现为典型角化细胞形态,并形成类角化珠样结构,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形态相似。HIF1α,TGFβ1和NF-κB表达降低(P<0.05),VEGF-C表达升高(P<0.05), CCND1表达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三维培养的细胞更接近体内细胞的真实形态,模拟微重力可作为构建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模型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VEGF、COX-2和p-KDR在血管瘤中的表达
    薛雷;秦兴军;王绪凯;魏景健;刘征宇;雷博程
    2012 (5):  372-376. 
    摘要 ( 178 )   PDF(1520KB) ( 263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环氧化酶-2(COX-2)和p-KDR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实时定量 PCR及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管瘤标本、血管畸形标本及正常皮肤组织中VEGF、COX-2和p-KDR的表达,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VEGF、COX-2和p-KDR在血管瘤标本中高表达,其阳性率分别达100%、93.33%和86.67%,且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发现,VEGF、COX-2和p-KDR mRNA及蛋白在血管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VEGF、COX-2和p-KDR在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其相互作用可促进血管瘤增殖。其表达情况为临床治疗血管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颌外科手术前、后患者人格特征的变化
    周婷;王成;曾融生;杨小平;王剑宁;刘习强;王荣洁;朱凯
    2012 (5):  377-380. 
    摘要 ( 245 )   PDF(582KB) ( 290 )  

    目的:测量和评估正颌外科术前和术后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其变化。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颌外科中心2008年6月—2009年3月实施正颌手术的患者36例,以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选取325名受试者(大学生161名,外企员工164名)所制定的常量表为对照组,采用美国卡特尔教授编制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人格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颌外科手术前,患者组的16PF-A因素(乐群性)、16PF-F因素(活跃性)和16PF-L因素(警惕性)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复诊患者31例,患者16PF-A因素(乐群性)和16PF-L因素(警惕性)在术前、术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正颌外科手术患者有缄默、孤独、冷漠,喜欢待在自己的小圈子,不爱与人交流的倾向;同时有轻松、兴奋、随遇而安,对事件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存在敏感多疑,不信任别人,与人相处常常斤斤计较,不顾及别人利益的人格特征倾向;术后3个月,患者开始变得外向、热情、乐群,信赖随和,容易与人相处,但患者轻松、兴奋、随遇而安,对事件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并无明显改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raumann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相关因素的研究
    莫嘉骥;姒蜜思;周仲豪;顾迎新;王东胜;张志勇;赖红昌
    2012 (5):  381-385. 
    摘要 ( 216 )   PDF(582KB) ( 510 )  

    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 RFA)仪器监测Straumann种植体骨愈合期的稳定性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5例牙列缺损患者,共植入Straumann种植体52颗。用RFA仪器分别测量各种植体在种植术当天、术后1、4、6、8、12周的种植体稳定性(ISQ值)。将ISQ值进行通用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采用Minitab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种植体在植入时都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种植术后当天,ISQ平均值为64.39±0.66,术后呈现下降趋势, 并在术后第4周下降至最低,而从第4周到第6周出现明显上升。统计学分析表明,种植区和牙槽骨对种植体ISQ值有显著影响(P<0.05),种植体长度、颈部高度对种植体ISQ值无明显影响。术后12周,种植体存活率为100%。结论:种植体稳定性与种植体区位置和牙槽骨类型关系密切,而种植体的长度和颈部高度的影响尚缺乏足够临床证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修复方式重建舌缺损术后吞咽功能的比较
    罗剑;孙坚;沈毅;李军;吴志远;刘燕
    2012 (5):  386-391. 
    摘要 ( 254 )   PDF(742KB) ( 372 )  

    目的:通过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测(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价舌体与舌根缺损对吞咽功能的影响和吞咽功能恢复的修复重建方式。方法:采用VFSS对健康志愿者、舌体缺损与舌根缺损修复重建患者各10例的吞咽过程进行研究,并对吞咽困难的表现(呛咳或误吸)和发生率的变化、吞咽黏稠食物能力的改变、残余量的改变、咽腔清除时间的改变等数据采用SAS14.0软件包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明确3组吞咽功能改变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舌体缺损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发生呛咳和误吸的风险,而舌根缺损会明显增大术后发生呛咳和误吸的风险(分别为0%、0%和60%);舌缺损部位的不同,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对黏稠食物的吞咽能力,健康志愿者组>舌体组>舌根组[(9.33±0.50) mL,(6.25±2.12) mL,(0.70±1.16) mL];吞咽效率比较,健康志愿者组>舌体组>舌根组。结论:舌体组吞咽功能的恢复优于舌根组,修复重建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缺损的部位和大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机导航辅助累及颅底及颞下颌关节的腱鞘巨细胞瘤手术范围的确定
    黄栋;何冬梅;杨驰;沈国芳;陈敏洁;杨秀娟;周琴;郭智霖;叶铭
    2012 (5):  392-395. 
    摘要 ( 189 )   PDF(1101KB) ( 438 )  

    目的:评价计算机导航技术(computer-aided navigation, CAN)在颞下颌关节及颅底腱鞘巨细胞瘤术中对于确定肿瘤边界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对累及颅底及颞下颌关节的腱鞘巨细胞瘤进行辅助切除和颅底重建。术后进行CT检查及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CT显示,肿瘤切除完整,无残余,颅底重建形态良好;术后6个月CT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对于治疗累及颅底及颞下颌关节的病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辅助确定肿瘤边界、保护颅底重要结构和指导颅底缺损重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OSAHS患者上气道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陆立彦;张宇宁;郭宇峰;陈广;卢晓峰;朱敏
    2012 (5):  397-402. 
    摘要 ( 184 )   PDF(1101KB) ( 347 )  

    目的: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建立平静呼吸下OSAHS患者上气道的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咽腔形态及内部流动,计算平静呼吸下患者的咽腔流体流场,进行对比验证分析。方法:对志愿者(中度OSAHS患者)上气道行头影测量分析和CT扫描,通过Amira 4.0建立上气道三维模型,利用Gambit 2.3.16网格划分后,在Fluent 6.3.2下采用SIMPLIC算法模拟低流量下的咽腔内部流体力学。对CFD测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实验提示,该患者上气道最狭窄处位于软腭后区,最小截面积为1.349×10-4 m3,与头影测量分析及临床检查相符合;2在上气道最狭窄区域,出现上气道最大流速(14.39 m/s)、最大压降(总压降40.60%);气道顺应性增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CFD模型能准确反映患者上气道实际情况。在上气道狭窄区域,气道顺应性增大,更易造成气道塌陷,形成“狭窄-塌陷”的恶性循环,应及时干预,避免病情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近红外光谱监测前臂皮瓣供区术后血运变化
    欧阳思远;单小峰;蔡志刚
    2012 (5):  403-407. 
    摘要 ( 203 )   PDF(1381KB) ( 281 )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前臂皮瓣供区术前及术后的血氧饱和度(SO2)进行监测,总结前臂桡侧皮瓣制备术后供区SO2的变化规律,探讨前臂桡侧皮瓣制备术对供区血运的影响。方法:临床上接受前臂皮瓣制备术的患者35例,选择前掌大鱼际、小鱼际作为前臂皮瓣供区监测部位。自术前1天至术后第7天,用近红外光谱血氧检测仪(TSAH-100)对供区和对侧相同监测部位的SO2进行监测,术后24 h内每4 h 1次,术后24 h后每天2次,持续至术后第7天。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大鱼际和小鱼际的SO2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前臂皮瓣供区大鱼际和小鱼际的SO2均呈现由低于对侧水平上升至高于对侧水平,然后逐渐下降至术前初始水平的变化特点。供区小鱼际SO2在术后20 h达到峰值,与对侧小鱼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供区大鱼际SO2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术后12 h和术后48 h与对侧相差幅度较大,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7天,供区大鱼际和小鱼际SO2较对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臂桡侧皮瓣制备术对其供区组织的血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无桡动脉和头静脉变异的情况下,桡动脉与尺动脉之间的交通支循环能保证前臂桡侧皮瓣术后供区的血流灌注量,其血运在术后6~7 d内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下颌骨含牙骨段骨折保守治疗临床评价
    陈之彪;史俊;张诗雷;徐兵
    2012 (5):  408-412. 
    摘要 ( 218 )   PDF(1090KB) ( 300 )  
    目的:评价青少年下颌骨含牙骨段骨折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及适应证。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2012年收治的住院非手术治疗的青少年下颌骨含牙骨段骨折病例进行追踪随访,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阶段及骨折的不同分类进行分组,获取治疗前后影像资料,比较治疗前、后咬合关系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随访时间6个月~3a。结果:44例患者中,保守治疗17例, 5例失访,随访率为71.6%。影像学检查骨折均愈合良好,患儿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未发现下颌骨发育畸形。结论:青少年含牙骨段骨折保守治疗经临床初步应用证实是有效可行的,?板环下颌钢丝固定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固定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萘洛尔治疗68例婴幼儿血管瘤效果评价
    李昊;马欣
    2012 (5):  413-416. 
    摘要 ( 271 )   PDF(809KB) ( 287 )  

    目的:对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方法:68例血管瘤患儿每天口服普萘洛尔1.0~1.5 mg/kg,分3次服用。瘤体消失或稳定15~30 d后逐渐停药。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Ridit检验对血管瘤类型、部位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68例患儿平均疗程7.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7个月。I级疗效3例、Ⅱ级15例、Ⅲ级28例、Ⅳ级19例,无效2例。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应作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Jadad量表与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在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与比较
    马捷;刘莹;钟来平;张陈平;张志愿
    2012 (5):  417-422. 
    摘要 ( 502 )   PDF(1339KB) ( 1676 )  

    目的:探索系统评价中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评价工具(Jadad量表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方法:以诱导化疗在头颈鳞癌中的作用为例,在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中检索文献,对检索结果分别采用Jadad量表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列表分析。结果:纳入的37个RCT中,以Jadad量表评价,应排除23个低质量RCT;以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应排除7个具有“High bias”的RCT。但产生差异被Jadad量表评价为低质量的16个RCT中,绝大多数是未描述盲法和随机序列产生方法,并不影响这些RCT的质量,可纳入到系统评价中。结论:为了提高系统评价的质量,尤其是开放式RCT,建议使用合理的RCT评价工具,推荐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治疗进展
    邹多宏;;蒋欣泉;张志愿
    2012 (5):  423-426. 
    摘要 ( 276 )   PDF(611KB) ( 343 )  

    放射治疗是头颈部肿瘤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其往往与化学治疗同时进行,可为晚期或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提供治疗可能。但放射线作用于肿瘤细胞时,可杀伤正常组织细胞,发生临床上最严重的并发症即放射性骨坏死 (osteoradionecrosis, ORN)。而针对ORN,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就ORN 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希望能为今后ORN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1 例临床分析
    张旭;方其根;李振宁;钟鸣;刘法昱;孙长伏;
    2012 (5):  428-430. 
    摘要 ( 376 )   PDF(1038KB) ( 279 )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990-2011年收治的2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包括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其他名称)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症状、病灶区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表现、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1例病例均在病灶边界外0.5~1 cm切除病灶。10例随访5 a以上,6例随访3 a,3例随访2 a,其中3例复发。对于复发病例,采用低剂量分次放射治疗。1例随访3 a,肿物明显减小,1例随访2 a,肿物基本消失,1例随访半年,无明显变化。结论:口腔颌面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表现,其中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若入路困难或者多次复发,可辅助放射或激素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纤维蛋白胶联合OK-432和博来霉素经皮硬化治疗头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
    周苗;黄志权;柴强;陈伟良
    2012 (5):  432-435. 
    摘要 ( 248 )   PDF(1032KB) ( 854 )  

    目的:评估纤维蛋白胶联合OK-432和博来霉素治疗头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皮硬化治疗巨大淋巴管畸形患者,男 6例、女9例,年龄13个月~14岁(平均 6.1 岁)。治疗区域包括颈部 (6例)、腮腺区和咽旁(4例)、口底 (2例)、面颊部 (2例)和眶区(1例)。病变大小4 cm×5 cm~12 cm×16 cm (平均 7.7 cm ×9.5 cm)。全麻下注射纤维蛋白胶和OK-432、博来霉素混合物。术前、术后采用CT扫描,并由3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组成的小组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 ~ 4周面部肿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8~16个月(平均 11.5个月),8处病变完全治愈,5处大部分治愈,2处部分治愈。结论:纤维蛋白胶联合OK-432和博来霉素经皮硬化治疗头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IV/AIDS相关性腮腺淋巴上皮囊肿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游云华;梁军;李芸;苟新敏
    2012 (5):  437-440. 
    摘要 ( 412 )   PDF(1688KB) ( 416 )  

    HIV相关性腮腺淋巴上皮囊肿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手术结合化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本文报告1例双侧腮腺与腋窝3个不同部位同时发生与HIV相关的2种性质不同肿瘤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