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研究
    整合素信号通路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牵张中的作用和转导机制
    姜喜亮, 朱晓文, 胡静, 宋健, 叶斌
    2015 (3):  193-199. 
    摘要 ( 450 )   HTML( 0)   PDF(1583KB) ( 585 )  
    目的 探讨整合素信号通路在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中的作用及转导机制。方法 通过构建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特异性siRNA 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牵张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应用自行研制的多单元细胞拉伸与压缩装置,对感染后的BMSCs施加适当的机械张应力。在牵张结束后,收取时间点0、6、12和24 h后的RNA及蛋白,采用RT-PCR与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重要信号分子FAK、整合素β1(integrinβ1)和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的表达,同时检测BMSCs细胞增殖及骨向分化转录因子Runx2、成骨因子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的表达变化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FAK基因沉默后,与对照组相比,FAK特异性siRNA慢病毒组骨向分化因子Runx 2、ALP表达减弱,整合素重要信号分子integrinβ1和ILK表达也显著减弱。结论 FAK基因被抑制后,对BMSCs的骨向分化有一定影响。整合素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力学信号向生物化学信号的转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兔下颌骨髁突软骨年龄相关性改变的组织学研究
    黄林剑, 蔡协艺, 李辉, 盛夏涵, 杨驰
    2015 (3):  200-204. 
    摘要 ( 500 )   HTML( 0)   PDF(1172KB) ( 439 )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兔下颌骨髁突软骨的生理特征变化。方法 选取1、4、12和32周龄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各3只,脱钙处理后进行5 μm 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分别对关节盘所覆盖的髁突表面纤维软骨区域软骨各层厚度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髁突软骨全层(P=0.008)、成熟层(P=0.008)和肥大层(P=0.007)在1周和4周组间厚度显著下降,在4~32周内厚度变化不明显。连续各组之间纤维层和增殖层厚度无显著改变;32周组纤维层厚度显著高于1周组(P=0.024)。结论 兔髁突软骨全层、成熟层和肥大层在1~4周内明显变薄,成骨活性大于成软骨活性,为下颌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4~32周内各层厚度改变不明显,成骨和成软骨活性相对平衡。成年期髁突适应和耐受关节腔微环境变化的能力可能较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电离辐射敏感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刘忠龙, 代天国, 付水霆, 胡海生, 何悦
    2015 (3):  205-210. 
    摘要 ( 312 )   HTML( 0)   PDF(1080KB) ( 265 )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对体外电离辐射的敏感性。方法 分离SD大鼠BMSCs并进行体外培养。第3代细胞给予体外电离辐照处理,剂量分别为0、4、8、10 Gy。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辐照后24 h和7 d Casepase-3及Cyclin-D1基因的表达。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功分离并体外培养大鼠BMSCs。电离辐照后,增殖曲线提示10 Gy剂量组较对照组生长速度快。凋亡检测提示10 Gy剂量组死亡细胞及晚期凋亡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0 Gy剂量辐照后,Cyclin-D1基因在辐照后第24小时(P<0.01)和第7天(P<0.001)表达显著上调。Casepase-3基因在10 Gy辐照后24 h显著上调(P<0.01)。结论 BMSCs在体外对电离辐射具有一定的抵抗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DNF/TrkB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胡志强, 杨新杰, 王维玺, 贾森, 吴宝磊, 雷德林
    2015 (3):  211-215. 
    摘要 ( 516 )   HTML( 0)   PDF(791KB) ( 277 )  
    目的 研究BDNF、TrkB和E-cadherin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系中的表达,初步探讨BDNF、TrkB和E-cadherin与SACC高转移性及神经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SACC高、低转移细胞系SACC-LM和SACC-83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和Western 免疫印迹技术检测BDNF、TrkB和E-cadherin在其中的表达差异;在SACC-83细胞系中加入外源性BDNF因子、TrkB抑制剂k252a,分析BDNF/TrkB通路在SACC侵袭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Western 免疫印迹、细胞形态观察、细胞迁徙和侵袭实验评估SAC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BDNF 和TrkB在SACC-LM中的表达高于SACC- 83,E-cadherin在SACC-LM中的表达低于SACC- 83;外源性BDNF刺激能有效诱导TrkB的激活和表达,降低E-cadherin的表达,提高N-cadherin的表达,使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改变,促进SACC-83细胞的迁徙、侵袭能力;而TrkB受体抑制剂k252a可有效抑制BDNF的各种作用,降低SACC-83细胞形态变化和迁徙、侵袭能力。结论 BDNF/TrkB信号通路通过介导SACC的EMT过程,促进SACC的迁徙、侵袭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牵引颏部反作用力对颞下颌关节应力及位移的影响
    王瑾, 杨春
    2015 (3):  216-219. 
    摘要 ( 431 )   HTML( 1)   PDF(835KB) ( 353 )  
    目的 建立颅颌面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前方施加反作用力牵引颏部对颞下颌关节应力及位移产生的影响。方法 以健康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螺旋CT原始图像数据,利用Mimics、MSC、Magics、Marc图像处理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颏部施加大小为5 N的作用力,并改变施力方向,测定颞下颌关节及颌骨的应力及位移变化情况。结果 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颞下颌关节、颅骨,共包括颅骨三维有限元模型节点28760个和110790个单元,上颌骨20487个节点、76982个单元,下颌骨8273个节点、33080个单元。施加载荷为5 N时,方向与平面呈37°时,上颌骨20487个节点的等效Mises应力值为0.143 N,下颌骨8273个节点的等效Mises应力值为0.111N,髁突头部14305个节点的等效Mises应力值为0.829 N。施加载荷为5 N时,颞下颌关节位移从颏部至髁突部位逐渐递减,位移方向与载荷施加方向一致。颏部位移最大,约为0.015 mm;髁突位移最小,约为0.006 mm。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的颅颌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与生物实体有高度相似性,可用于前方牵引反作用力的相关研究,并可高度模拟牵引力在颞下颌关节的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CT血管造影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定位中的应用
    方早, 金淑芳, 田卓炜, 张陈平, 何悦
    2015 (3):  220-225. 
    摘要 ( 429 )   HTML( 1)   PDF(1238KB) ( 379 )  
    目的 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定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精确性,基于CTA定位下了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测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相关解剖数据,测量穿支数量、皮肤穿出点位置、血管蒂长度及皮瓣厚度,运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与术前CTA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管径与颈部血管匹配,对供区损伤小,CTA定位的血管蒂长度、皮瓣厚度以及血管穿支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与术中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术前CTA定位测量准确。结论 术前运用CTA可精确定位穿支位置,利于皮瓣制备,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对髁突高度的影响
    卓子昂, 谢千阳, 杨驰, 蔡协艺
    2015 (3):  226-231. 
    摘要 ( 783 )   HTML( 10)   PDF(1068KB) ( 506 )  
    目的 基于磁共振测量,研究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对髁突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就诊并行随访观察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青少年患者124例,平均年龄16岁,平均随访时间13.6个月。在磁共振片上测量髁突高度、盘长度及盘移位距离,比较健、患侧以及随访前、后的差异。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侧关节盘移位距离从5.44 mm增大至6.83 mm(P<0.05);患侧关节盘长度从9.06 mm缩短为8.12 mm(P<0.05);健侧髁突高度从26.07 mm增加至26.82 mm(P<0.05);患侧髁突高度从24.22 mm降低为23.81 mm(P<0.05);健、患侧髁突高度差异从1.85 mm扩大为3.00 mm(P<0.05)。结论 在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病程中,患侧器质性病变继续进展,可能是单侧关节盘移位患者发生下颌偏斜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镜辅助下经下颌下径路行早期口腔癌(cT1-2N0)择区性颈淋巴清扫术的前瞻性研究
    范松, 杨朝晖, 叶剑涛, 陈伟良, 王友元, 张大明, 林钊宇, 周斌, 梁启祥, 黄晓明, 李劲松
    2015 (3):  232-239. 
    摘要 ( 513 )   HTML( 2)   PDF(3205KB) ( 600 )  
    目的 内镜辅助下或依靠机器人经耳后径路或其改良径路行早期口腔癌(cT1-2N0)的择区性颈淋巴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已有报道,然而,此种术式所带来的美观效果是以较大的手术创伤为代价。本文探讨内镜辅助下经下颌下径路行早期口腔癌(cT1-2N0) SND的手术创伤和美观效果。方法 54例早期口腔癌患者(cT1-2N0)随机分为内镜组和开放组2组。对患者围术期和术后相关指标进行评估,包括颈清扫切口长度、颈清扫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时间、总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患者美观满意度、围术期并发症、肩部功能和随访情况。结果 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4.04±13.47) min,较开放组(73.47±15.36) min长。但内镜组平均切口长度仅为 (4.23±0.56) cm,同时术后引流量和引流时间、总住院天数、术后肩部疼痛程度和美观效果均较开放组为优,而且2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无显著差别。结论 内镜辅助下经下颌下径路行SND的时间较开放组长,但手术创伤小,美观效果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在头颈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薛雷, 王绪凯, 席善龙, 孙桦梁, 徐大朋, 宫贺, 程晨
    2015 (3):  240-244. 
    摘要 ( 419 )   HTML( 0)   PDF(1130KB) ( 318 )  
    目的 总结分析手术在头颈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2月—2013年2月,对保守治疗无效或影响外形及功能的38例血管瘤采用手术切除。对155例血管畸形(126例静脉畸形,17例动静脉畸形,12例微静脉畸形)采用平阳霉素病变内注射或电化学疗法联合高浓度平阳霉素或环扎法结合高浓度平阳霉素及栓塞法或手术切除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经0.5~4 a随访,血管瘤、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微静脉畸形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4.7%、81.0%、70.6%和91.7%。面部外形及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手术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中具有治疗时间短、疗效确切的优点,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分段切割拔除术的选择
    庄浩, 沈海平, 王惠娟
    2015 (3):  245-248. 
    摘要 ( 476 )   HTML( 4)   PDF(513KB) ( 268 )  
    目的 探讨用涡轮机分段切割法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的第三磨牙的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对481例675颗曲面体层片显示中、低位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用涡轮机分段切割法拔除。其中327颗实施二段切割法;348颗实施三段切割法。结果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均完全拔除;手术时间5~20 min(平均16 min);术后发生短暂下唇麻木症状3例(3颗),发生术后感染15例(15颗)。结论 二段切割法适用于中位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三段切割法适用于中/低位近中、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48例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范玉丽, 曹征, 吴莘, 王俏
    2015 (3):  249-252. 
    摘要 ( 441 )   HTML( 2)   PDF(571KB) ( 466 )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急诊监护室2008年7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8例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由口腔颌面外科、急诊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协作治疗,对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经多科室综合治疗后痊愈45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6.25%。结论 针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及时采用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体瘤术后继发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周斌, 庄秀妹, 陈伟良, 王友元, 张大明, 范松, 黄志权
    2015 (3):  253-257. 
    摘要 ( 418 )   HTML( 1)   PDF(1542KB) ( 561 )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和支架植入治疗切除术后继发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按Shamblin分级分别为I级1例、II级1例和III级4例,肿瘤大小为2 cm×3 cm~5 cm×6 cm(平均3.7 cm× 4.7 cm)。其中直接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2例,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并结扎颈外动脉2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造血管重建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围术期死亡及卒中,出血量为250~650 mL(平均455 mL)。2例患者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和声带麻痹,经介入引导下血管支架植入和药物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效果良好、安全可靠;直接手术切除可能继发假性动脉瘤,而介入引导下血管支架植入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口内镜辅助下切除咽旁间隙良性肿瘤6例报道
    钟江龙, 张大明, 陈伟良, 王友元, 黄志权
    2015 (3):  258-261. 
    摘要 ( 387 )   HTML( 2)   PDF(1294KB) ( 458 )  
    目的 对经口内镜辅助下切除咽旁间隙肿物的手术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6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41.7岁),经口内镜辅助下切除肿物。其中多形性腺瘤4例,腺淋巴瘤1例,神经鞘瘤1例。肿瘤大小4 cm×4 cm~7 cm×7 cm不等。结果 肿瘤均被完整切除,术后未出现面神经损伤、涎漏或开口受限等并发症。该术式极好地保护了患者的容貌外观。随访8~ 21个月(平均14.7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经口内镜辅助下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良性肿物简单、安全,美观和功能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指南
    中国头颈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吴云腾, 任国欣, 孙沫逸, 孔蕴毅, 王德辉, 步荣发, 冉炜, 唐瞻贵, 陈宏, 林明, 王丽珍, 郭伟
    2015 (3):  262-269. 
    摘要 ( 595 )   HTML( 9)   PDF(869KB) ( 594 )  
    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欧美发达地区低,2009年上海市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约为0.42/10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临床上恶性黑色素瘤人数众多。2009年、2011年已经发布了2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主要针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在我国,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但对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较少,而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手段和预后与皮肤黑色素瘤有许多不同。因此,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实践共识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唾液腺淋巴上皮癌的研究进展
    谈亦然, 钟来平
    2015 (3):  270-272. 
    摘要 ( 546 )   HTML( 6)   PDF(348KB) ( 662 )  
    唾液腺淋巴上皮癌是原发于唾液腺的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最早于1962年由Hilderman首次报道并提出,曾有多个别名,如淋巴上皮瘤样癌、恶性淋巴上皮病变、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以及癌在淋巴上皮病变中。WHO头颈肿瘤分类第3版(2005年)正式将其更名为淋巴上皮癌。唾液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诊治尚未规范。本文旨在针对唾液腺淋巴上皮癌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化复合组织瓣修复全上颌骨缺损的临床进展
    于淼, 秦兴军, 徐立群
    2015 (3):  273-279. 
    摘要 ( 424 )   HTML( 1)   PDF(1344KB) ( 367 )  
    上颌骨、软腭、颊等组成的面中份结构不仅支撑面部外形、决定个人的面容,同时参与完成咀嚼、吞咽、语音和维持正常视觉等重要功能。因此,上颌骨重建是头颈部缺损修复中最复杂、最有争议的临床课题之一,其中以保留眶内容物的全上颌骨缺损(James Brown Ⅲb类)重建尤为困难。本文对保留眶内容物全上颌骨缺损的血管化复合组织瓣的修复重建目标、方法选择以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骆权, 范松, 陈伟雄, 陈伟良, 李劲松
    2015 (3):  280-283. 
    摘要 ( 421 )   HTML( 7)   PDF(1110KB) ( 449 )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好发于肝脏、肺、骨、头颈部以及软组织等部位。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见发生于臂丛神经束膜血管内的病例报道。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臂丛神经束膜结缔组织血管内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埋伏2颗多生牙拔除1例报道
    胡颖恺, 杨驰, 徐光宙
    2015 (3):  284-288. 
    摘要 ( 569 )   HTML( 0)   PDF(1136KB) ( 365 )  
    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位于腭骨水平板和前颌骨的高位埋伏多生牙,应用超声骨刀拔除该2颗高难度多生牙。重点阐述如何进行手术入路和去骨设计,在采用超声骨刀去骨,同期拔除2颗多生牙的同时,尽可能保存骨的结构解剖、形态,不损伤相邻健康恒牙,并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评价其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