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6-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cN0头颈鳞癌哨位淋巴结示踪法的研究进展
    沈毅;孙坚
    2006 (3):  237-240. 
    摘要 ( 569 )   PDF(708KB) ( 184 )  
    颈部哨位淋巴结是头颈部鳞癌最早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其所在位置及有无转移或微转移,是决定是否行区域性颈淋巴清扫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哨位淋巴结阴性的cN0患者,为减少过度治疗,精确定位哨位淋巴结十分重要。目前多采用示踪法检测哨位淋巴结,本文就其判断cN0头颈鳞癌隐匿性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骨细胞凋亡与颅颌骨缝的生长改建
    李晅;唐国华
    2006 (3):  233-236. 
    摘要 ( 655 )   PDF(654KB) ( 268 )  
    颅颌骨缝是颌面部的生长活跃区。骨缝的生长改建主要依赖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近年来,细胞凋亡的作用受到关注。细胞凋亡以与细胞有丝分裂相反的方式,清除受损伤的或衰老无用的细胞,保持细胞死亡和增殖的平衡。研究表明,在颅颌骨缝的形成和正常生长发育中,成骨细胞凋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骨缝组织的改建离不开机械力刺激,应力不仅调控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也影响成骨细胞的凋亡。本文主要对成骨细胞凋亡在颅颌骨缝改建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基因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服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
    郑家伟;秦中平;张志愿;周国瑜
    2006 (3):  228-232. 
    摘要 ( 758 )   PDF(1096KB) ( 890 )  
    口服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方法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澄清,例如最佳用药年龄、剂量、方案、疗程,剂量与疗效及不良作用的关系,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等。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体会,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口服皮质激素对婴幼儿血管瘤有确切疗效,应争取在1岁内进行。初次治疗按泼尼松3~5mg/kg、隔天用药1个疗程(3个月)较为合理。剂量与疗效、年龄与疗效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以6个月内用药效果最好;大剂量用药的不良作用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剂量和小剂量用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牙CT扫描仪计算正常颅骨牙槽窝的体积
    吴军;钱玉芬;王国民;毕玉升
    2006 (3):  225-227. 
    摘要 ( 777 )   PDF(570KB) ( 366 )  
    目的:通过牙CT扫描Matlab7.0软件,建立一种精确计算牙槽窝体积的方法。方法:选取干燥头颅骨1具,采用三维牙CT扫描仪,进行上颌前牙部位的扫描,分别选取标准位和顺时针旋转15°位及逆时针旋转15°位进行拍摄,计算3种位置下左上侧切牙牙槽窝的体积;在左上侧切牙牙槽窝内注入液体,计算液体体积,获取牙槽窝的实际体积;比较2种测量方法的测量差异。结果:干颅左上侧切牙的牙槽突体积,标准位时为211.93mm3,顺时针旋转15°时为211.61 mm3,逆时针旋转15°时为187.54 mm3,3个方位结果的平均值为203.69mm3,实际测量值为200 mm3。结论:牙CT扫描所提供的数据,可较精确地计算牙槽窝的体积,此法对临床上计算牙槽突裂缺损体积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阳霉素对源于人静脉畸形的内皮细胞增殖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司亚萌;贾俊;贾玉林;熊学鹏;赵怡芳
    2006 (3):  220-224. 
    摘要 ( 562 )   PDF(975KB) ( 262 )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对体外培养的源于人静脉畸形的内皮细胞(human venous malformations endothelial cells,HVMECs)增殖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平阳霉素(0.01~100μg/ml)作用不同时间(1、6、12、24h)后对HVMECs的增殖抑制率,利用细胞免疫化学及细胞ELISA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平阳霉素作用不同时间后HVMECs黏附分子的表达。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平阳霉素的增殖抑制效应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未受刺激的HVMECs不表达E–selectin(CD62E)及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106)。10μg/ml及100μg/ml平阳霉素明显抑制HVMECs的增殖,未诱导出CD62E及CD106的表达。0.1~1μg/ml平阳霉素诱导HVMECs表达CD62E,而0.5~1μg/ml平阳霉素诱导出CD106的表达,此质量浓度对HVMECs增殖的抑制不明显。结论:平阳霉素增殖抑制表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低质量浓度平阳霉素不明显抑制HVMECs的增殖,诱导出 CD62E 和CD106的表达,可能在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所引发的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io-Oss胶原结合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赵健;黄远亮;蒋欣泉;张秀丽;潘瑾;崔明军
    2006 (3):  215-219. 
    摘要 ( 577 )   PDF(968KB) ( 358 )  
    目的:研究Bio-Oss胶原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抽取成年小型猪骨髓,贴壁法获得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成骨诱导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后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进行I型胶原、骨钙素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将培养的第3代细胞接种于Bio-Oss胶原,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将Bio-Oss胶原/ BMSCs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皮下,4、8 周后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当接种密度为0.8×106/ml 时,细胞与支架材料之间有最大附着量;Von Kossa染色可见钙结节形成;I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超微结构观察可见细胞生长附着于材料网孔内表面;组织学检测提示,8周时复合物内有新骨形成。结论: Bio-Oss胶原/ BMSCs复合物显示成骨活性, Bio-Oss胶原可用作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侧下颌角受力对双侧关节盘及髁突软骨的影响
    韶波;胡开进;孔亮;宋俐;杨水成;魏锋涛;杨劲
    2006 (3):  211-214. 
    摘要 ( 696 )   PDF(728KB) ( 335 )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一侧下颌角受力瞬间双侧颞下颌关节(TMJ)关节盘及髁突软骨的相应变化及其与临床实际的关系。方法:建立下颌骨和TMJ共5个不同开口度(闭口位及1、2、3、4cm开口位)的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于左侧下颌角下缘向上,施以与眶耳平面垂直的1000N压力。获取受力后双侧关节盘和髁突软骨产生的平均主应力的分布及其峰值大小。结果:(1)闭口位时,双侧关节盘和髁突软骨的平均主应力(EQV应力)峰值明显较小;(2)在不同开口位,关节盘EQV应力峰值多位于后带,髁突软骨则多位于前斜面;(3)关节盘EQV应力峰值始终是左侧大于右侧,而髁突软骨在闭口位及1、4cm开口位时左侧EQV应力峰值大于右侧,2、3cm开口位时则是右侧大于左侧;(4)双侧关节盘和髁突软骨的EQV应力峰值出现的部位基本对称。结论:(1)本组模型较精确地反映了实物,并且实验结果与临床实际相接近,解决了以往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TMJ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2)稳定的咬合关系可以明显减小TMJ的间接损伤。(3)关节盘后带病变及髁突器质性病变可能由下颌骨一次性暴力创伤后造成的TMJ间接损伤引起;受力侧关节盘比对侧更易受损伤,而双侧髁突软骨都有受到严重损伤的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GFR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在人肿瘤细胞中的稳定表达
    蔡志宇;曲延征;欧阳奇明;黄晓晶;陈泽辉
    2006 (3):  207-210. 
    摘要 ( 580 )   PDF(769KB) ( 257 )  
    目的:探讨在人肿瘤细胞中稳定表达EGFR-TKD的方法。方法:采用磷酸钙共沉淀基因转染技术,将已构建的pEF-BOS/GST-EGFR-TKD质粒DNA与pBabe-puro质粒DNA共同导入体外培养的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1299中。加入嘌呤霉素,对转染的细胞加压筛选,以获得成功转染的细胞。免疫荧光法对重组质粒在H1299中的表达水平及定位进行检测。结果:经嘌呤霉素筛选, 8d后对照组细胞全部死亡。转染组部分细胞存活,形成单克隆集落,经多次传代培养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见多数集落的细胞胞质内表达GST-EGFR-TKD。结论:通过磷酸钙共沉淀法可成功转染H1299细胞,获得稳定表达EGFR-TKD的人肿瘤细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表面处理前后的成骨能力比较
    刘广鹏;赵莉;袁捷;刘波;崔磊;刘伟;曹谊林
    2006 (3):  202-206. 
    摘要 ( 590 )   PDF(1106KB) ( 356 )  
    目的: 研究和比较多孔β-磷酸三钙 (β-TCP) 陶瓷表面处理前后的成骨能力。方法: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得多孔β-TCP陶瓷,用明胶对其表面进行处理,检测处理前后β-TCP陶瓷的孔径、孔隙率和最大抗压强度。将表面处理前(对照组)、处理后(实验组)的β-TCP陶瓷同时接种第2代人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蛋白(OCN)含量,用以比较细胞在2组材料上的成骨分化能力。将体外培养7d的2组细胞材料复合物回植裸鼠皮下,分别于术后4、8、12周时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与图像分析,评价2组的异位成骨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MTT、ALP、OCN和新生骨小梁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明胶进行表面处理后,多孔β-TCP陶瓷的孔径和孔隙率无明显改变,最大抗压强度则显著提高。2组材料的MTT、ALP活性和OCN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细胞材料复合物在裸鼠皮下4周时均已成骨,并随时间延长,新生骨量增多。2组在各时间点的新生骨小梁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明胶表面处理后的多孔β-TCP陶瓷的生物力学强度显著增高,并对人BMSCs的增殖与成骨分化能力无影响,为负重骨替代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综合处理
    周龙女;蔡佩佩;童小文;方萍;张伟杰;蔡协艺
    2006 (3):  198-201. 
    摘要 ( 670 )   PDF(758KB) ( 497 )  
    目的:探索内、外学科合作诊治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方法,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10例,由急诊科与口腔颌面外科协作诊治,给予切开引流、抗感染、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内、外科协作治疗后,7例痊愈,3例(30.0%)死亡,较传统治疗死亡率降低(61.5%)。结论: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采取内、外科协作,全身与局部兼顾的方法综合处理,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淋巴结转移癌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牙祖蒙;王建华;张纲;谭颖徽
    2006 (3):  194-197. 
    摘要 ( 906 )   PDF(669KB) ( 280 )  
    目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进行CT分型,并评价CT分型对术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颈部转移癌患者230例。依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将CT表现分为Ⅰ(分离)型,Ⅱ(切线)型,Ⅲ(包绕)型;Ⅲ型依包绕度分为4个亚型:Ⅲa型包绕0°~90°,Ⅲb型91°~180°,Ⅲc型181°~270°,Ⅲd型> 270°。分析CT表现型与扪诊、术中所见、术式选择的关系。结果:Ⅰ型76例,肿瘤活动度良好,97.4%与动脉无接触。Ⅱ型105例,91.4%活动度良好,92.4%与动脉鞘接触但无黏连。Ⅰ、Ⅱ型的手术均不累及颈动脉。Ⅲ型49例,38.8%活动度差,61.2%完全固定,与动脉鞘接触但无黏连3例,黏连易剥离40例,该43例(87.8%)均作根治性颈清扫术;6例与动脉明显黏连无法剥离,其中3例作动脉外膜剥离,2例作动脉切除并重建,1例作姑息性切除。结论:CT表现型与扪诊和术中所见吻合度高,对术式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肌筋膜瓣联合冠突移植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
    薛国初;徐平平;艾伟健;周会喜;刘曙光;赵建江;郑俊发;曾曙光
    2006 (3):  189-193. 
    摘要 ( 688 )   PDF(1092KB) ( 302 )  
    目的:应用带蒂颞肌筋膜瓣联合冠突移植治疗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评价其重建颞下颌关节的效果。方法:对6例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患者切除病变区骨质,形成骨间隙,采用带蒂颞肌筋膜瓣转移充填骨间隙和冠突切取植入构造新的“髁突”,重建颞下颌关节。手术后常规随访,评价其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4~28个月,开口度3.1~3.8cm,平均开口度3.5cm,效果满意。结论:带蒂颞肌筋膜瓣联合冠突移植治疗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具有多方面优势,是防止颞下颌关节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5例腮腺囊肿的临床病理分析
    张文萍;陈瑞扬
    2006 (3):  185-188. 
    摘要 ( 933 )   PDF(1031KB) ( 477 )  
    目的:探讨腮腺囊肿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显微镜下观察35例腮腺囊肿的组织病理切片,根据腮腺囊肿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分类。结果:腮腺囊肿可以分为4种组织病理学类型。单纯性腮腺囊肿14例,占40.0%;淋巴上皮囊肿15例,占42.9%;多囊性腮腺囊肿4例,占11.4%;表皮样囊肿2例,占5.7%。结论: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腮腺囊肿可分为4种组织病理学类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骨骨折合并泪道损伤的早期处理及意义
    秦兴军;孔珺;王绪凯;关晓峰
    2006 (3):  182-184. 
    摘要 ( 690 )   PDF(587KB) ( 290 )  
    目的:探讨上颌骨骨折合并泪道损伤的处理方法,以及早期处理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7例上颌骨骨折合并泪道损伤的临床资料,按外伤后治疗时间早晚分为2组:伤后10d以内组和10d以后组。泪道损伤患者根据不同的损伤情况给予局部抗生素点眼,冲洗泪道和泪道置管、泪小管吻合术、激光泪道成形术等相应手术治疗,以患者溢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为治愈指标。采用χ2检验分析2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10d以内组16例经治疗,15例泪道通畅;10d以后组11例经治疗,5例泪道通畅。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颌骨骨折合并泪道损伤应引起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足够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颌面硬组织特征的研究
    高益鸣;邱蔚六;唐友盛;沈国芳
    2006 (3):  177-181. 
    摘要 ( 693 )   PDF(942KB) ( 375 )  
    目的:通过对44例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的X线头颅定位后前位片的定点测量与分析,研究下颌骨不对称畸形患者颌面骨组织的特征性变化。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正颌外科电脑模拟手术系统软件,选择41个头颅标志点,对44例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的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测量内容包括各标志点到面中线之间的距离、面部高度及颅面角度。采用加藤信一提出的非对称率计算方法[Q=(G-K)/G×100%]计算颌面骨各点、距离及角度的非对称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的颅面骨非对称率自颅面上、中、下 1/3逐次递增。面上 1/3中的颧额缝点的非对称率在正常范围,而眶内侧点则与正常值有显著差异。颅面部非对称率较大的部位在下颌角点、角前切迹点、磨牙点、鼻旁点以及上颌牙槽突点等。上颌骨的不对称表现在牙槽骨的高度与宽度不对称。结论:下颌骨不对称畸形可引起上颌骨的继发性畸形改变,即上颌骨尤其是牙槽骨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代偿性变化。提示对于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早期功能性矫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髁突运动轨迹的改变
    汪大辉;曾融生;杨小平
    2006 (3):  171-176. 
    摘要 ( 679 )   PDF(1245KB) ( 322 )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下颌前突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以髁突运动中心为参考点,研究30例正常受试者、14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开口、前伸和左右侧向髁突运动的轨迹。用SPSS V11.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结果:下颌前突患者术前、术后、正常组左侧髁突的运动轨迹与右侧基本相同,左侧髁突与右侧的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组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小于正常组(P<0.05);术后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接近,术后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前与术后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术后组(P<0.05)。结论: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后,随着术后正畸治疗及咬合自我调整,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引导关系,使下颌功能运动趋向正常。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气道三维CT重建在睡眠呼吸障碍中的应用价值
    何建德;石慧敏;卢晓蜂
    2006 (3):  166-170. 
    摘要 ( 661 )   PDF(876KB) ( 533 )  
    目的:通过对睡眠呼吸障碍(SDB)患者和对照组的上气道三维CT测量分析,评价上气道三维CT重建在SDB诊断和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来院就诊的100例成年男性SDB患者(经PSG确诊)和正常男性对照者60例进行上气道三维CT检查,分区测量上气道的各种参数,包括软腭后区舌根后区的前后径、左右径和横截面积等,在GE Advantage工作站上以容积重建技术进行上气道体积测量。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比较分析。结果:上气道CT三维重建可以显示上气道的精细解剖结构和阻塞定位。统计分析显示,SDB患者的软腭、舌根后区的前后径、左右径、横截面积和体积等均较正常者小,软腭长度和厚度、咽后壁软组织厚度较正常者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Müeller检查可以观察上气道的顺应性,有助于判断上气道的狭窄或阻塞位置。结论:上气道CT三维重建在SDB诊断和定位中有独特的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诱导化疗在头颈鳞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屠规益
    2006 (3):  162-165. 
    摘要 ( 621 )   PDF(772KB) ( 453 )  
    It has been expected that chemotherapy, as one of the major modalit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cancer, would exert some beneficial effects on head and neck tumors. However, most of the pathologic types of head and neck solid carcinoma are of squamous cell variety, which seems no long-term radical response to any regimens of chemotherapy so far,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reports since the advent of chemotherapy. It is suggested at present no chemotherapy be applied to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for the purpose of a radical cure, which could be brought about by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Some of the literature that advocated chemotherapy on head and neck cancer is unjustifiable, not without personal bias. Clinical investigation should be further conducted on a small scale and in a rigorous way at research units in order to find a curative and treatment advice for head and neck oncologists in future.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