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6-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Notchl、Notch3在唾液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丁秀庆;刘法昱;杨亮亮;郑晓娇;郭楠;孙长伏
    2012 (3):  178-181. 
    摘要 ( 218 )   PDF(703KB) ( 187 )  
    目的:探讨Notchl、Notch3在唾液腺导管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11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21例唾液腺导管癌患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otchl、Notch3在唾液腺导管癌中的表达,以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20例瘤旁正常腮腺组织作为对照。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Notchl .INotch3在唾液腺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和正常腮腺组织,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腮腺组织,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种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唾液腺导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面神经症状、肿瘤临床分期与淋巴结是否转移之间无明显联系。结论:Notchl、Notch3可能与唾液腺导管癌的致病机制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钛表面形貌和亲水性表面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杜娟;姜焕焕;莫嘉骥.周仲豪;张志勇.赖红昌
    2012 (3):  182-187. 
    摘要 ( 240 )   PDF(807KB) ( 454 )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普通喷砂酸蚀纯钛表面和亲水性喷砂酸蚀纯钛表面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纯钛片表面分别采用光滑处理(smooth pretreated Ti,PT)、大颗粒喷砂酸蚀表面处理(sand-blasted,large -grit,acid -etched,SLA)及亲水性化学活化大颗粒喷砂酸蚀表面处理(c:hemiCally-modifled SLA,modSLA/SLActive),在表面接种MC3T3-E1成骨细胞,采用MTT、碱性磷酸酶半定量测试以及茜索红染色检测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细胞在不同材料表面骨功能基凶表达的差异。应用SAS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光滑钛表面相比,普通喷砂酸蚀钛表面能通过促进ALP、钙基质分泌和成骨功能基因(Runx2、Osx、OCN和OPN)的表达而显著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分化。在表面粗糙度的基础上增加亲水性,可使这一效应更加明显.结论:表面粗糙度和亲水性是影响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因素,粗糙钛表面能显著抑制成骨细胞增殖,促进其分化,亲水性的粗糙钛表面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更加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S/B-TCP/rhBMP-2复合因子加血管束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王强;郑培惠;张东升;黄圣运;刘哲
    2012 (3):  188-192. 
    摘要 ( 190 )   PDF(833KB) ( 301 )  
    目的:通过研究在壳聚糖(CS)/B一磷酸三钙(3-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过程中,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H-2(thBMP-2)及兔面动脉血管束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探讨CS/B-TCP/rhBMP-2+复合凶子血管束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共36侧骨缺损(全部为左侧),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CS/BTCP复合体,加入thBMP-2,同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对照1组缺损区植入CS/[3-TCP复合体,只加入thBMP -2:对照2组缺损区植入CS/BTCP复合体,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不加入thBMP -2。手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后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各组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在术后8、12周的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实验组取材后大体观察,植入材料区皮质骨形成完好,与白体骨组织分界肉眼难辨别,X线表现较正常骨质已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丰富成熟的骨小梁及板层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CS/B-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加入thBMP -2并包埋进兔面动脉血管束可明显促进成骨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散发性副神经节瘤琥珀酸脱氢酶基因D亚单位体细胞突变的检测
    李君;俎廷建;吕燕;贾暮云;陈万涛
    2012 (3):  193-196. 
    摘要 ( 190 )   PDF(765KB) ( 171 )  
    目的:检测散发性副神经节瘤( paraganglioma,PGL)患者中SDHD基因体细胞突变情况,为PGL分子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5例经病理确诊、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9例为颈动脉体瘤患者.6例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利用PCR技术对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的SDHD基凶各外显子进行扩增,纯化后直接测序,将测序结果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布的标准序列比对。结果:15例副神经节瘤患者中均未发现SDHD基凶外显子体细胞突变。结论:散发性副神经节瘤发病与SDHD基凶体细胞突变无明显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植骨患者上颌前牵引矫治的有限元分析
    陈铮晰;潘晓岗;陈振琦
    2012 (3):  197-202. 
    摘要 ( 225 )   PDF(1220KB) ( 278 )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骨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以及植骨区吸收时前牵引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及植骨吸收,利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各个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呈30°的牵引力,大小为每侧5N(约500g),模拟临床上的上颌前牵引,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相同加载条件下,植骨前患侧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健侧,且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植骨后,患侧与健侧的位移差值减小,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趋于更均匀。在所观察的骨缝中,应力最大值出现在翼腭缝,其次为颧颞缝、颧颌缝和颧额缝。结论:植骨前对上颌骨进行前牵引,裂隙有扩大化趋势;植骨有利于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更均匀,健、患侧位移变化趋于接近;且植骨不吸收时,上颌前牵引效果最佳。在模拟植骨发生吸收的几种情况中,植骨区上方发生吸收的上颌前牵引效果比植骨区下方发生吸收的前牵引效果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laudin-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李宝军;赵尔杨﹡;孟琰;吴衍昌;王德明;王伟
    2012 (3):  203-206. 
    摘要 ( 250 )   PDF(1707KB) ( 227 )  
    目的:探讨Claudin-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中的表达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OSCC与10例癌旁口腔上皮中Claudin-1的表达信号。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χ2检验。结果:Claudin-1在口腔上皮中以强阳性表达为主。在高分化鳞癌中,阳性表达近似于口腔上皮,信号分布于细胞膜;在中、低分化鳞癌中,信号分布趋向细胞质,其表达水平呈递减趋势。Claudin-1在OSCC间质纤维增生区域阳性表达信号呈增强趋势;在OSCC淋巴细胞密集区表达水平升高。Claudin-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临床分期中,Ⅲ+Ⅳ期癌组织Claudin-1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Ⅰ+Ⅱ期组;组织分型中,中、低分化组Claudin-1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高分化组;有颈淋巴结转移组,Claudin-1阳性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Claudin-1在OSCC不同临床分期及组织分型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表达信号下调,且Claudin-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微环境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自然转归的MRI评价
    金佳敏;蔡协艺;杨驰
    2012 (3):  207-211. 
    摘要 ( 392 )   PDF(808KB) ( 303 )  

    目的:借助磁共振技术,对未经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盘-髁距离、关节盘长度及髁突高度的变化进行定量测量分析,从而为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2例(83侧关节)在随访期间未经有创或不可逆治疗的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在初诊及随访结束时拍摄MRI,分别对盘-髁距离、关节盘长度及髁突高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源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患者初次就诊时,平均年龄为30.4岁,平均随访时间10.9个月。初诊时,39侧关节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其中27侧随访期结束时变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随访结束时,盘-髁平均距离从初诊时的5.28mm增加至 6.73mm,而关节盘的平均长度从8.31mm缩短至6.91mm,髁突高度从5.21mm降为4.65mm,以上变化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自然转归过程中,关节盘前移距离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髁突高度逐渐下降,但需更长期的随访及分层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全身多系统创伤颌面伤患者的综合救治
    谭颖徽*;周中华*;张建设*;赵文峰*;蔡俊;唐震;李焰;陈增力
    2012 (3):  212-215. 
    摘要 ( 200 )   PDF(635KB) ( 201 )  

    目的:研究伴发身体其他部位创伤的颌面伤患者综合救治中专科确定性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统计4所大型综合医院口腔科病房近20年收治的4 869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伴发身体其他部位创伤状况和专科手术时机。结果:4 869例患者中,面骨骨折3 364例,软组织伤1 505例。伴发其他部位创伤1 524例(占31.3%),其中颅脑伤570例(37.4%),肢体伤545例(35.8%),胸部伤170例(11.2%),眼创伤151例(9.9%),脊柱伤54例(3.3%),腹部伤34例(2.2%)。74%的颅脑伴发伤患者伤后4周内、76.2%的眼伴发伤患者伤后7d内进行了面骨骨折手术治疗。而肢体、脊柱、胸腹部伴发伤患者,面骨骨折手术均有不同程度延误。结论:伴发多系统创伤的颌面伤患者的救治需要多学科间的合作,在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全身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大部分颌面多发伤患者可以同期或早期进行专科处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结果的因素分析
    张伟杰;郑凌艳;杨驰;蔡协艺;姜滨;王保利;浦益萍;王婧;张志愿;周龙女;周健;管欣
    2012 (3):  217-222. 
    摘要 ( 179 )   PDF(667KB) ( 289 )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结果(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转归因素,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117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种类和数量)和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变量为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受累的间隙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糖尿病存在与否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转归(住院时日和并发症)直接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是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不同,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区牙移入的临床观察
    杨臣杰;陈振琦;杨育生;钱玉芬
    2012 (3):  223-226. 
    摘要 ( 438 )   PDF(1323KB) ( 261 )  

    目的:探讨牙槽突裂植骨区牙移入的可行性及牙移入的方式,评价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和移植骨高度变化。方法:选取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10例,行牙槽突裂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分别拍摄植骨后3个月(T1)及牙移入植骨区后(T2)的根尖片,观察牙移入植骨区的情况,测量T1和T2阶段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参照Bergland四分法评价移植骨的高度变化。结果:1牙整体移入植骨区,牙槽骨支持率为(89.85±2.51)% (T1)和(90.22±2.44)% (T2),牙移入植骨区后的牙槽骨支持率与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骨支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2移植牙槽骨的高度在牙移入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唇腭裂患者植骨后,可将裂隙邻近的牙移入植骨区,获得良好的牙槽骨支持。牙的移入有助于维持移植骨高度,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逆行面动脉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12例报道
    赵小朋;刘军平;焦九阳;郁鑫;潘朝斌
    2012 (3):  227-230. 
    摘要 ( 238 )   PDF(1291KB) ( 276 )  
    目的:探讨逆行面动脉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1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发生于上颌、软腭、颊部等口裂以上的12例肿瘤患者,肿瘤根治术同期采用逆行面动脉瓣修复组织缺损。结果:12例患者中,皮瓣成活11例(91.7%),完全坏死1例。术后随访8~36个月,局部、颈部肿瘤复发各1例。下颌下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裂开。2例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结论:逆行面动脉瓣制备简单,血供可靠,适合修复口腔颌面部口裂以上的缺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临床分析
    林国芬;谭包生;单志钢;耿威;罗晨晨
    2012 (3):  231-235. 
    摘要 ( 230 )   PDF(1048KB) ( 323 )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修复病例91例,男35例,女56例,随机分为2组,植骨组47例,植入57颗种植体;不植骨组44例,植入种植体51颗,共植入108颗种植体。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11mm,提升幅度为2~6mm。平均随访56.8个月。35例患者(41颗种植体)于后期随访中行锥形束CT(CBCT)和根尖片,观察种植体新骨形成量和种植体突出窦底高度,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植骨组7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87.7%;不植骨组3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94.1%。CBCT扫描显示,提升幅度为2~4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2.7±1.3)mm,不植骨组为(2.4±1.5)mm,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升幅度为4~6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3.5±1.3)mm,不植骨组为(1.3±0.4)mm,植骨组比不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显著增加。结论:在上颌后牙缺失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是安全可行的,植骨材料对于促进新骨形成并非必须,然而提升幅度较大时,植骨能获得更多的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弥漫型巨细胞瘤的CT表现
    王韶颖;石慧敏;王平仲;余强
    2012 (3):  236-240. 
    摘要 ( 328 )   PDF(1071KB) ( 274 )  

    目的:研究发生于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的弥漫型巨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发生于TMJ区的弥漫型巨细胞瘤的CT图像。结果:8例中,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45.1岁, 所有8例病变都表现为膨胀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且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6例肿块密度增高,关节间隙增宽。髁突骨质改变7例,另外6例颞骨关节面骨质破坏并侵犯颅内。结论:发生于TMJ的弥漫型巨细胞瘤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较高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伴强化, 髁突及颅底骨质破坏并侵犯颅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对侧逆行内眦动脉瓣修复面中部皮肤癌术后缺损
    焦九阳;梁衍灿;陈伟良;张大明
    2012 (3):  241-244. 
    摘要 ( 180 )   PDF(1286KB) ( 234 )  

    目的:评价对侧逆行内眦动脉瓣用于修复面中部皮肤癌术后中到大型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2例面中部皮肤癌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55~76岁。其中,基底细胞癌7例,鳞状细胞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手术切除肿瘤后,采用对侧逆行内眦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缺损。缺损大小为3.0cm×3.0cm~5.0cm×7.0cm,皮瓣大小为2.0cm×4.0cm~4.0cm×6.0cm。结果:12例移植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多数皮瓣血供良好,功能正常,色泽、质地良好,术后供区瘢痕隐蔽。结论:对侧逆行内眦动脉瓣修复面中部皮肤癌术后中到大型缺损简单、安全,疗效稳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锁骨上动脉岛状瓣的应用解剖
    白沙草;张森林
    2012 (3):  245-247. 
    摘要 ( 1360 )   PDF(661KB) ( 796 )  

    [ 目的:为临床应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20侧经锁骨下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颈横动脉和锁骨上动脉的分支情况、起始位置、行程、长度和管径进行观测,观察其回流静脉情况,并在尸体标本上模拟皮瓣制备。结果:颈横动脉由甲状颈干或锁骨下动脉分支而来,在锁骨中1/3上方分为深支和浅支。锁骨上动脉由颈横动脉浅支发出后行向后外,越过斜方肌浅面和锁骨的肩峰端,走行于三角肌筋膜的浅面,并逐渐发出细小分支穿过深筋膜,进入锁骨上和肩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颈横动脉起点至锁骨上动脉起点距离平均为(4.31±0.64)cm,锁骨上动脉起点至其发出分支穿深筋膜点的距离平均为(3.62±0.42)cm。颈横动脉起点处外径平均为(2.71±0.33)mm,锁骨上动脉起点处外径平均为(1.10±0.17)mm。2条锁骨上动脉伴行静脉分别回流入颈横静脉和颈外静脉。结论:以锁骨上动脉为营养血管的锁骨上动脉岛状瓣,适于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颈部组织缺损,也可以颈横动脉为吻合血管,制作游离皮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种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手术切口的比较
    杨建;白晓峰;卢利
    2012 (3):  249-252. 
    摘要 ( 667 )   PDF(624KB) ( 235 )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切口对拔除低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8~30岁未萌出的双侧低位水平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患者35例,随机选取患者的一侧磨牙列,采用信封切口的手术方案(A组),另一侧采用角形切口(B组)。采用同种拔牙方法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的反应(局部肿胀、疼痛和术后开口受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第2天,B组术后重度肿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开口受限程度及术后疼痛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手术切口设计与术后肿胀程度相关,信封切口术后肿胀发生程度较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20例口腔淋巴上皮囊肿临床分析
    刘莹;杨溪;王丽珍;胡永杰;杨雯君;钟来平;张陈平;张志愿
    2012 (3):  253-256. 
    摘要 ( 1241 )   PDF(824KB) ( 421 )  

    目的:探讨口腔淋巴上皮囊肿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10年治疗的120例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部位、症状、体格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120例患者中,男37例,女83例;年龄2~75岁,平均44.1岁。病程2个月~10a,平均8个月,75.8%的患者少于6个月。病变常发部位是舌(50%)和口底(38.3%)。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5.2a,无复发病例。结论: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持续力和间歇力对牙移动骨改建的影响
    张莉;房兵;吴勇
    2012 (3):  257-260. 
    摘要 ( 293 )   PDF(515KB) ( 296 )  

    正畸矫治力的作用时间对牙移动和牙槽骨改建的速度有直接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该文就持续力和间歇力对牙移动速度、牙周膜牙槽骨改建和牙体应力反应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选择合适的正畸加力方式,有助于临床医师有效控制牙移动,缩短正畸疗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颌面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彭国光;杨磊;丁旭宣;谭玉莲
    2012 (3):  261-264. 
    摘要 ( 284 )   PDF(810KB) ( 325 )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和创伤后并发症之一,主要成因与血管内壁受损、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机体纤溶状态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远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颌面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颌面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DVT患者,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口腔颌面外科医护人员对DVT的认识和重视,有利于预防和降低 DVT 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区牙移入的临床观察
    杨臣杰;陈振琦;杨育生;钱玉芬
    2012 (3):  223-226. 
    摘要 ( 136 )   PDF(1323KB) ( 233 )  

    目的:探讨牙槽突裂植骨区牙移入的可行性及牙移入的方式,评价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和移植骨高度变化。方法:选取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10例,行牙槽突裂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分别拍摄植骨后3个月(T1)及牙移入植骨区后(T2)的根尖片,观察牙移入植骨区的情况,测量T1和T2阶段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参照Bergland四分法评价移植骨的高度变化。结果:1牙整体移入植骨区,牙槽骨支持率为(89.85±2.51)% (T1)和(90.22±2.44)% (T2),牙移入植骨区后的牙槽骨支持率与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骨支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2移植牙槽骨的高度在牙移入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唇腭裂患者植骨后,可将裂隙邻近的牙移入植骨区,获得良好的牙槽骨支持。牙的移入有助于维持移植骨高度,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结果的因素分析
    张伟杰;郑凌艳;杨驰;蔡协艺;姜滨;王保利;浦益萍;王婧;张志愿;周龙女;周健;管欣
    2012 (3):  217-222. 
    摘要 ( 112 )   PDF(667KB) ( 185 )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结果(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转归因素,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117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种类和数量)和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变量为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受累的间隙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糖尿病存在与否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转归(住院时日和并发症)直接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是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不同,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全身多系统创伤颌面伤患者的综合救治
    谭颖徽*;周中华*;张建设*;赵文峰*;蔡俊;唐震;李焰;陈增力
    2012 (3):  212-216. 
    摘要 ( 129 )   PDF(635KB) ( 231 )  

    目的:研究伴发身体其他部位创伤的颌面伤患者综合救治中专科确定性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统计4所大型综合医院口腔科病房近20年收治的4 869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伴发身体其他部位创伤状况和专科手术时机。结果:4 869例患者中,面骨骨折3 364例,软组织伤1 505例。伴发其他部位创伤1 524例(占31.3%),其中颅脑伤570例(37.4%),肢体伤545例(35.8%),胸部伤170例(11.2%),眼创伤151例(9.9%),脊柱伤54例(3.3%),腹部伤34例(2.2%)。74%的颅脑伴发伤患者伤后4周内、76.2%的眼伴发伤患者伤后7d内进行了面骨骨折手术治疗。而肢体、脊柱、胸腹部伴发伤患者,面骨骨折手术均有不同程度延误。结论:伴发多系统创伤的颌面伤患者的救治需要多学科间的合作,在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全身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大部分颌面多发伤患者可以同期或早期进行专科处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