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头颈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回顾与展望
    赵怡芳, 贾俊
    2016 (4):  289-301. 
    摘要 ( 316 )   HTML( 2)   PDF(7845KB) ( 278 )  
    [提要]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常见于头颈部的一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虽然近10多年来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学术交流不断加强,新的治疗理念与技术引进,使许多复杂、疑难病例在多学科协作下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病变的部位、临床表现或就诊年龄不同,患者可能在不同的科室诊治,使用不规范术语或不合理治疗的现象仍然存在。弥散性脉管畸形难以治愈,常需综合治疗。作者结合国内外文献,简要介绍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新分类、现代治疗策略,并回顾相关学术活动、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此领域仍存在的相关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DLK2基因在胚胎软骨发育中的表达及意义
    徐伟峰*, 沈佩*, 范宝婷, 焦子先, 李慧萍, 张善勇
    2016 (4):  302-307. 
    摘要 ( 308 )   HTML( 0)   PDF(4869KB) ( 272 )  
    目的 研究DLK2 (delta drosophila homolog-like 2 或delta like 2 homologue)在胚胎软骨发育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检测ATDC5细胞系正常诱导分化过程中DLK2的表达改变;建立ATDC5-DLK2慢病毒过表达细胞系,检测DLK2基因对ATDC5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DLK2在C57BL/6小鼠胚胎(E11.5 d,E16.5 d,E18.5 d)和出生后(P7 d和P14 d)膝关节的时空表达,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ATDC5细胞正常诱导分化过程中,DLK2 的mRNA和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过表达DLK2后,ATDC5细胞增殖速率显著提高(P<0.05),但ATDC5细胞成软骨标志物(Col2a1、Acan、Col10a1)的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胚胎发育早期(E11.5 d),DLK2在软骨形成处开始有较弱表达,在软骨发育过程中,其表达逐渐增加,而且DLK2在未成熟和成熟的软骨细胞均有表达,关节软骨表层的DLK2表达逐渐下降(P<0.05),但深层几乎不变(P>0.05)。结论 DLK2可能是参与胚胎软骨发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细胞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启动子甲基化状况对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体外细胞系细胞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夏亮, 张春叶, 胡宇华, 钱佳骏, 李江, 田臻
    2016 (4):  308-314. 
    摘要 ( 232 )   HTML( 0)   PDF(5020KB) ( 255 )  
    目的 通过体外改变人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细胞系细胞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探讨启动子甲基化对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合适浓度的5-Aza-CdR和TGF-β1处理MPA细胞系SM-AP4和SM-AP1细胞,分别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亚硫酸盐测序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用药前、后E-cadherin蛋白表达、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mRNA表达;同时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检测用药前、后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应用 SPSS1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经5-Aza-CdR处理后,SM-AP4细胞E-cadherin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降低(P<0.01),E-cadherin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相应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而经TGF-β1处理后的SM-AP1细胞表达Vimentin蛋白,E-cadherin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升高(P<0.01),E-cadherin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相应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 DNA甲基化是调节MPA体外细胞系细胞中E-cadherin表达的重要机制之一,E-cadherin表达升高对MPA细胞转移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唇腭裂上颌前段牵张成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王司含, 钱玉芬, 华诚, 卢鸣飞
    2016 (4):  315-323. 
    摘要 ( 334 )   HTML( 1)   PDF(6200KB) ( 383 )  
    目的 应用有限元方法获得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区不同骨吸收情况下颅上颌复合体对上颌前段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上颌前段牵张成骨纠正唇腭裂继发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颅上颌复合体模型,模拟上颌骨前段截骨、牙槽突裂植骨及骨吸收,选取双侧第一前磨牙牙颈部节点加载位移6 mm、0.5 mm,分别用于位移规律和应力分布分析。结果 植骨不吸收时,健、患侧矢状前移和上颌骨前段逆时针旋转运动对称性、牙弓形态横向稳定性、植骨区两端高度一致性、骨缝应力分布均匀性最佳;植骨吸收部位越接近下方、吸收量越多时,健、患侧不对称前移、牙弓变形、植骨区台阶越明显。结论 植骨吸收部位越接近下方、吸收量越多时,上颌前段牵张成骨效果越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染色体10q25位点多态性与中国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联研究
    彭莉, 牛振民, 黄薇, 陈振琦
    2016 (4):  324-327. 
    摘要 ( 247 )   HTML( 0)   PDF(2635KB) ( 246 )  
    目的 研究染色体10q25上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位点rs7078160、rs4752028与中国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NSCL/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80例NSCL/P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按照表型分为单纯唇裂组、唇腭裂组、单纯腭裂组,将单纯唇裂组和单纯腭裂组合并为唇/腭裂组;选取36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血样并提取DNA。对上述2个SNP设计引物,PCR扩增其序列,通过二代测序进行基因型分型。利用SPSS19.0软件包中的χ2检验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结果 rs7078160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唇/腭裂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最为显著(P=0.008,OR=1.500,95%CI=1.116~2.016),rs4752028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唇/腭裂组和对照组间亦存在显著差异(P=0.028,OR=1.424,95%CI=1.041~1.948)。结论 染色体10q25区域的rs7078160和rs4752028位点与中国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病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镜辅助开放性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36例临床分析
    白果, 杨驰, 邱亚汀, 陈敏洁
    2016 (4):  328-331. 
    摘要 ( 270 )   HTML( 2)   PDF(2861KB) ( 268 )  
    目的 利用内镜辅助开放性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探讨其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36例滑膜软骨瘤病患者,术前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确定病灶范围。对其中病变位于关节上腔,且MRI冠状位重建上显示关节囊内侧沟扩张低于髁突内侧嵴而未达颞下间隙的患者,选择开放性手术配合内镜行游离体摘除,并彻底进行关节囊及滑膜清扫。术后临床检查关节-颌骨-咬合情况并进行远期影像学随访,以评价应用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先行开放性手术摘除关节腔内可见游离体,再利用内镜行关节上腔探查,发现14例患者在内侧沟、前后隐窝等区域存在游离体残余,配合杯状钳取出,最后行关节囊清扫和病变滑膜切除,术后病理提示滑膜软骨瘤病。术后33例患者完成随访,其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咬合及面型稳定,平均33.3个月的磁共振随访显示无肿瘤复发。结论 颞下颌关节镜辅助开放性手术可观察关节腔各个位置,以彻底清除病灶,避免术中截骨和病灶残留,减小手术创伤并缩短手术时长,是传统手术方案的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突入上颌窦的囊性病变85例CT分析
    胡颖恺, 杨驰, 余强, 董敏俊, 徐光宙
    2016 (4):  332-336. 
    摘要 ( 428 )   HTML( 2)   PDF(3471KB) ( 412 )  
    目的 探讨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部位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指导手术方案。方法 回顾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经螺旋CT诊断为牙源性囊性病变侵及上颌窦的患者,统计上颌窦前外、后、内、下、上5个壁被侵犯的比例。筛选其中有病理诊断者,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病种总结和鉴别诊断。结果 85例突入上颌窦的牙源性囊性病变中,侵及上颌窦下壁和后壁者最多。含牙囊肿、根尖囊肿、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多见,有2例影像学诊断为成釉细胞瘤,但病理检查为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结论 牙源性囊性病变多侵及上颌窦后壁和下壁,需依赖影像、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三者结合,以做出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别正常▌成人上前牙美学区唇、腭侧骨板厚度测量分析
    郭鹏女, 郭华艳, 钟华星, 黄兰, 陈卫东, 张迎娣, 黄远亮
    2016 (4):  337-343. 
    摘要 ( 338 )   HTML( 3)   PDF(4699KB) ( 537 )  
    目的 测量分析国人个别正常▌成人上前牙美学区唇、腭侧骨板厚度,为口腔种植手术,尤其是即刻种植的术前分析、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并为构建数据库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KaVo 3D eXam CBCT机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受试者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所得Dicom格式三维重建数据导入InVivo 5软件,测量垂直于牙体长轴L3、L6、L9、L12水平处相应唇、腭侧骨板厚度,所得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95%参考值范围、频率、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 在各牙位各参考线水平,唇侧骨板厚度均较腭侧薄(P<0.05),唇侧骨板较多出现小于1 mm及骨板缺如的情况(40.6%~93.1%),腭侧骨板厚度普遍大于2 mm(L6及以上水平:60%~100%);左右同名牙、同牙位唇腭侧、性别、年龄段、同参考线不同牙位、同牙位不同参考线间骨板厚度存在差异。结论 上前牙区种植时常存在骨量不足情况,以侧切牙处尤为明显;唇侧骨板厚度较腭侧更薄,且常存在凹陷。种植手术时应在CBCT指导下,适当偏腭侧植入,必要时应用自体骨移植以及骨替代材料、骨劈开、骨增量技术,保证唇侧骨壁的完整性及足够的骨板厚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与正常人群下颌管三维走向及下颌骨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曲卫国, 绳兰兰, 李阳, 屈振宇, 岳柏, 王吉
    2016 (4):  344-351. 
    摘要 ( 494 )   HTML( 0)   PDF(5363KB) ( 355 )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分析下颌骨偏斜患者下颌管的走行、位置及其与周围骨板的毗邻关系,下颌骨的形态特征,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为下颌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纳入下颌骨偏斜的成人患者29例作为病例组,个别正常▌成人29名为对照组。进行CBCT扫描,利用InVivo 5 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测量下颌骨形态以及下颌管在其内的三维走行。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不同人群下颌骨形态及下颌管走行特点及差异。结果 ①下颌支下颌管外侧壁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BP)在0、1、2平面偏斜侧显著较对照组小(P<0.05);舌侧骨皮质厚度(LC)在各层面测量值均为偏斜侧>偏斜对侧﹥对照组,在1、5平面偏斜侧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相对于偏斜对侧和对照组,偏斜侧下颌管更靠近颊侧而远离舌侧骨板,在第一磨牙处偏斜侧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偏斜(对)侧与对照组的下颌孔位置、下颌支/体长度有显著差异(P<0.05)。④对照组下颌骨体截面高度、宽度、皮质骨厚度各测量值左右侧无显著差异(P>0.05),三维形态左右基本对称,但病例组两侧部分测量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的下颌管整体走行较正常人更靠近颊侧;偏斜侧下颌支/体长度明显较对侧小,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形态发育不对称,在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扭转变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长下斜方肌皮瓣和胸大肌皮瓣修复复发口腔、口咽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比较
    王友元, 李群星, 张大明, 钟江龙, 范松, 林钊宇, 叶剑涛, 陈伟良
    2016 (4):  352-356. 
    摘要 ( 289 )   HTML( 0)   PDF(3658KB) ( 423 )  
    目的 比较延长下斜方肌皮瓣和胸大肌皮瓣在复发性口腔、口咽癌术后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39例复发口腔癌或口咽癌病例,挽救性手术切除后,以延长下斜方肌皮瓣或胸大肌皮瓣修复术后缺损,其中延长下斜方肌皮瓣修复21例,胸大肌皮瓣修复18例。采用SPSS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延长下斜方肌皮瓣可制备的血管蒂比胸大肌皮瓣更长,且延长下斜方肌皮瓣可制备的皮岛长度和宽度均大于胸大肌皮瓣。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延长下斜方肌皮瓣比胸大肌皮瓣局部坏死几率更低。结论 延长下斜方肌皮瓣比胸大肌皮瓣蒂更长且皮岛面积更大,是修复复发口腔、口咽癌术后颌面部巨大缺损的最佳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累及侧颅底肿瘤手术切口的临床分析
    孔杰, 杨宏宇, 王宇帆, 杨辉俊, 沈时岳, 王锋
    2016 (4):  357-360. 
    摘要 ( 247 )   HTML( 0)   PDF(2948KB) ( 329 )  
    目的 探讨安全切除累及侧颅底的肿瘤的手术切口及其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21例累及侧颅底的肿瘤患者,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8例。其中5例采用头皮半冠状切口,8例采用改良Ferguson-Weber切口,7例采用耳前-下颌下切口,1例采用头皮半冠状-耳前-下颌下-改良Ferguson-Weber复合切口。结果 20例患者的肿瘤均完整切除,1例上颌窦纤维肉瘤复发患者行姑息切除。所有手术患者均未出现围术期死亡及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8例恶性肿瘤中,5例术后予以放疗,3例术后予以化疗。恶性肿瘤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50%(4/8)。结论 对于累及侧颅底的肿瘤,应针对其所侵及的具体解剖结构,选择最适宜的手术切口。其中头皮半冠状切口、改良Ferguson-Weber切口、耳前-下颌下切口与复合切口较为常用,且均可达到手术目的,但又各有其侧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经髁突和盘后附着进路切除5例颞下间隙肿物
    叶周熹, 杨驰, 陈敏洁
    2016 (4):  361-365. 
    摘要 ( 355 )   HTML( 0)   PDF(3815KB) ( 312 )  
    目的 提出一种经髁突及盘后附着进路,归纳该术式的适应证、手术要点和评价临床效果。方法 2006—2014年对5例位于颞下颌关节(TMJ)旁肿物采用上述进路。5例肿物符合以下条件 —累及髁突后内侧颞下间隙较大的包膜完整的非恶性肿物,计算机模拟手术示单纯髁突离断旋转或后移无法充分暴露肿物。结果 5例肿物均得以彻底切除,未损伤重要神经,未输血。5例病例平均随访30个月,未见复发迹象。术后无继发牙颌面畸形,神经功能正常。随访时开口度平均为34 mm,均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前开口度平均为27 mm),CT示髁突固定良好,无吸收。结论 经髁突和盘后附着进路适于切除累及髁突后内侧较大的非恶性肿物,计算机设计和模拟手术有助于选择进路和适应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2激光治疗口腔黏膜浅表病变73例临床分析
    黄子贤, 李世豪, 黄志权, 王友元, 张大明, 陈伟良
    2016 (4):  366-368. 
    摘要 ( 415 )   HTML( 1)   PDF(721KB) ( 350 )  
    目的 评价二氧化碳(CO2)激光治疗仪在口腔黏膜浅表病变中的应用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3年12月应用CO2激光治疗口腔黏膜浅表病变的73例患者,其中包括脉管畸形25例、口腔黏膜白斑22例、口腔黏膜扁平苔藓18例、口腔黏膜及唇红黏膜疣状痣8例。病变范围0.8 cm×0.8 cm~4.0 cm×3.0 cm;同时选取常规手术刀配合电刀切除的口腔黏膜浅表病变20例进行比较。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73例患者术程顺利,手术时间3~10 min,平均5.5 min,手术平均出血量5 mL;术后无感染,创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 a,2例口腔黏膜白斑患者术后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对照组手术时间4~15 min,平均9.5 min,手术平均出血量10 mL;2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无感染,创口一期愈合。结论 应用CO2激光治疗口腔黏膜浅表病变具有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复发率低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鼻内镜辅助取除颌面部异物15例临床体会
    柏正群, 李曼, 吴丽芳, 刘建兵, 陈瑜
    2016 (4):  369-371. 
    摘要 ( 276 )   HTML( 1)   PDF(2142KB) ( 261 )  
    目的 评价鼻内镜在颌面部异物取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颌面部异物患者,在鼻内镜辅助下取除异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取除异物,术后随访发现全部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在手术取除颌面部异物的治疗中,应用鼻内镜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医学教育
    西方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简史
    Stoelinga PJW
    2016 (4):  372-377. 
    摘要 ( 502 )   HTML( 4)   PDF(3558KB) ( 615 )  
    [提要] 西方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与解剖学、外科学和牙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概述了西方口腔颌面外科学发展的历史,重要人物及贡献、学科和二级专业的形成以及期刊的出现发展等,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舌癌肉瘤和鳞状细胞癌共存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吴海丽, 谭学新, 王悦欣, 谭德重, 李越霄, 孙长伏
    2016 (4):  378-380. 
    摘要 ( 541 )   HTML( 2)   PDF(2760KB) ( 326 )  
    [提要] 癌肉瘤是一种既有癌又有肉瘤成分的恶性肿瘤,也称为梭形细胞肉瘤。原发于舌的癌肉瘤极其罕见,约占头颈部肿瘤的1%。本文报告1例舌癌肉瘤和鳞状细胞癌共存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癌肉瘤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颅面骨多发骨纤维异常增生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申璐敏, 胡莹莹, 刘彦初, 李鑫, 姚微, 张然, 卢利
    2016 (4):  381-384. 
    摘要 ( 290 )   HTML( 2)   PDF(3246KB) ( 460 )  
    [提要]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亦称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病因不明、先天性、正常骨组织被纤维结缔组织和不规则骨代替的瘤样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本文报告1例颅面骨多发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病例,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CT表现、组织病理学表现及治疗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