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6-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16 (5):  384-384. 
    摘要 ( 163 )   HTML( 0)   PDF(439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述
    中国唇腭裂研究与治疗30年回顾
    石冰, 李承浩, 李精韬, 杨超, 尹恒, 贾仲林, 李杨, 哈品
    2016 (5):  385-397. 
    摘要 ( 681 )   HTML( 8)   PDF(1597KB) ( 518 )  
    唇腭裂序列治疗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以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不同的唇腭裂序列治疗团队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治疗经验的同时,努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本土化、个体化的发展思路,发展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并在分子遗传、发病机制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偱证医学知识,不断创新探索新型整复技术,促使唇腭裂整体整复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对中国近30年唇腭裂治疗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具有多孔表面的SLM多根牙种植体的实验研究
    张青, 区跃坚, 游嘉, 许海燕, 孙启俊
    2016 (5):  397-403. 
    摘要 ( 322 )   HTML( 2)   PDF(1238KB) ( 422 )  
    目的: 设计并制造一种表面具有多孔连通结构的多根牙种植体 (MRI) ,并评价其骨结合能力。方法: 以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制造的多根牙种植体(MRI)作为实验组,用市售可吸收介质喷砂表面处理(RBM)的种植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植入到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胫骨近心端和股骨的远心端。12周后通过显微CT扫描、硬组织切片、推出实验和抗扭转实验评价骨结合情况。采用SPSS 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显微CT测量发现,MRI组的骨体积密度始终高于RBM组,并且MRI组的骨体积密度最后达到 48.41%的峰值。组织学分析显示,MRI组的周围骨结合优于RBM组。硬组织切片显示,4周时新生骨组织开始长入种植体表面孔隙结构中,8周时新生骨组织长入双根分叉区域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MRI组的推出力从 294.7 N 增加到 446.5 N,平均最大扭力从 81.2 N 提高到 289.6 N;而RBM组的平均最大扭力仅从34.8 N提高 到 87.8 N。结论: SLM技术制造的具有多孔连通表面结构的MRI,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性能评估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骨结合性能,可改善种植体的成骨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鼠触须运动功能恢复记录方法的探讨
    程嘉, 吴姝, 费亦凡, 刘渊, 黄建涛, 赵云富
    2016 (5):  404-408. 
    摘要 ( 355 )   HTML( 1)   PDF(726KB) ( 325 )  
    目的: 介绍一种定量记录面神经损伤修复后触须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和过程的方法。方法: 32只大鼠经适应性训练3周后,随机分为面神经干钳夹损伤组(A组)、面神经干切断吻合组(B组)、面神经干假手术组(C组)、面神经干切断不修复组(D组);限制大鼠身体活动,标记双侧B排3根触须,视频记录术前、术后2、4、8、12周触须活动5 min;选择头颅位置恒定、触须摆动最活跃的5 s片断,用Proanalyst运动分析软件、SPSS 21.0软件包,分别计算摆动幅度、频率,双尾配对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术前双侧触须摆动幅度、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2周术侧摆动幅度达到正常侧的77%,12周时摆动幅度恢复至正常侧的96%。B组术后2周术侧触须仅出现轻微颤动,4周时摆动幅度达到正常侧的40%,12周时摆动幅度恢复至正常侧的77%。术后4周起,A组、B组两侧触须摆动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后2周术侧触须恢复正常摆动。D组在观察期内术侧触须无功能恢复迹象。结论: 限制身体活动时,双侧触须对称、同步摆动;视频技术与身体限制措施、运动分析软件相结合,可以满足面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评价的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颏部骨折合并双侧髁突囊内骨折3种不同治疗方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徐晓峰, 苏佳楠, 代杰文, 史俊, 徐兵
    2016 (5):  409-412. 
    摘要 ( 462 )   HTML( 4)   PDF(587KB) ( 301 )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颏部骨折合并双侧髁突囊内骨折病例的下颌骨宽度的稳定作用。方法: 利用三维数字化软件建立该类骨折3种不同治疗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相同应力条件下下颌骨宽度的改变。结果: 双侧髁突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颏部使用2块小钛板固定的模型,在功能状态下下颌骨宽度无明显增宽,与颏部单纯采用拉力螺钉类似,其改变远小于单纯颏部2块小钛板固定。结论: 对于颏部骨折合并双侧髁突囊内骨折病例,若双侧髁突采用保守治疗,下颌骨颏部骨折应采用非常坚固的固定方法,如拉力螺钉;若双侧髁突手术治疗同时保留翼外肌附着,即使采用小钛板,也能有效稳定下颌骨宽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R-582-5p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曾威, 卢文辉, 张志利, 赵小朋
    2016 (5):  413-418. 
    摘要 ( 281 )   HTML( 1)   PDF(1002KB) ( 265 )  
    目的: 探讨microRNA- 582-5p(miR-582-5p)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qPCR验证腮腺腺样囊性癌与正常组织中miR-582-5p的表达水平差异,以唾液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细胞株SACC-83 为实验对象,通过脂质体介导,将miR-582-5p 的拟似物(miR-582-5p mimics)转染至SACC-83细胞,升高miR-582-5p 的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 检测转染前、后SACC-83中miR-582-5p 的表达变化,通过Transwell 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靶基因,Western 印迹检测miR-582-5p 的靶基因整合素FOXC1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FOXC1在癌与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应用SPSS 16.0 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miR-582-5p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低表达,在正常组织中高表达。转染miR-582-5p mimics 后的SACC-83中,miR-582-5p 的表达显著上调(P<0.001),SACC-83 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01)。Western 印迹检测结果显示,在SACC-83中升高miR-582-5p的表达水平后,FOXC1 表达显著降低。FOXC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结论: 低表达miR-582-5p 有助于维持腺样囊性癌的侵袭、转移特性;调高其表达水平,能有效抑制SACC-83的侵袭、迁移能力。miR-582-5p 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FOXC1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打印个体化钛板在正颌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准确性评价
    李彪, 姜腾飞, 沈舜尧, 蔡鸣, 姜闻博, 沈国芳, 王旭东
    2016 (5):  419-424. 
    摘要 ( 519 )   HTML( 5)   PDF(851KB) ( 459 )  
    目的: 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结合钛金属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作适用于正颌外科中上颌骨手术的个体化钛板,并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纳入8例临床诊断为牙颌面畸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进行手术方案设计。根据患者手术方案,设计上颌骨手术截骨导板和个体化钛板,术中用于指导截骨和完成上颌骨骨块的定位和固定。患者完成手术后,将术后CT与术前计划进行匹配,通过比较术后实际上颌骨与术前方案的位移误差和角度误差,评估个体化钛板定位的准确性。采用SPSS 1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和手术医师均对手术效果满意。使用均方根差分析显示,上颌骨最大位移误差为0.64 mm,最大角度误差为1.65°;上切牙中线水平向位移误差为0.32 mm。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个体化钛板和截骨导板指引下,按照术前虚拟手术设计,准确完成截骨和上颌骨的术中定位,是一种将术前设计转换为术中实际的可靠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创伤性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和治疗:附42例临床分析
    何冬梅, 杨秀娟, 杨驰
    2016 (5):  425-429. 
    摘要 ( 565 )   HTML( 0)   PDF(768KB) ( 330 )  
    目的: 探讨创伤性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治疗效果和后遗症的处理。方法: 收集我科2010—2015年收治的创伤性关节盘前移位病例,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为3期,即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比较不同方法治疗后髁突骨质的变化及开口度情况。采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42例59侧关节纳入研究,其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18例27侧)髁突骨质破坏的发生率为18.5%,而慢性期(24例32侧)高达75%。22例30侧保守治疗的关节中,髁突骨质退变者占90%(平均随访8.8个月);31例47侧关节在伤后和保守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3例34侧关节选择手术复位关节盘,髁突骨质吸收占4.5%,盘复位有效率达95.5%(15例22侧,平均随访22个月)。8例13侧晚期关节接受髁突切除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组术后开口度比术前和保守治疗组显著增大(P<0.01)。结论: 创伤性关节盘前移位发病隐匿,易引起骨关节病和关节强直等后遗症,早期关节盘复位手术可以显著降低骨关节炎和关节强直的发生率,晚期需要关节置换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两亚单元塑形血管化髂骨-腹内斜肌瓣行全上颌骨重建
    于淼, 王慧珊, 韩婧, 胡龙威, 刘剑楠, 王洋, 张陈平, 徐立群
    2016 (5):  430-434. 
    摘要 ( 397 )   HTML( 0)   PDF(847KB) ( 311 )  
    目的: 通过对正常上颌骨形态的测量与分析,明确上颌骨形貌特征和规律,指导移植骨瓣塑形和全上颌骨重建。方法: 收集40例华东地区正常成人上颌骨CT数据(Dicom格式),其中男22例、平均年龄23岁;女18例、平均年龄21岁。应用Proplan CMF 2.0软件行上颌骨三维重建,设定上颌骨6个外形标志点、6条线段及2个平面。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上颌骨外形数据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确定上颌骨外形参数(δ)。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亚单元塑形法并指导移植骨塑形和全上颌骨重建。结果: 上颌骨线性变量的变异系数显著大于角度变量。以鼻根点和上颌第二前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连线将上颌骨外形划分为鼻旁区和眶下区2个亚单元。两亚单元前夹角(δ)为150°,无性别差异(P>0.05),总变异系数(CV)为2.74%。临床应用两亚单元法行血管化髂骨-腹内斜肌瓣切开塑形,修复全上颌骨缺损获得满意的外形效果。二期行鼻旁亚单元的种植牙植入,恢复患者的咬合功能。最大牙尖交错位(MIP)状态下,前牙及前磨牙区咬合力恢复至健侧的82%。结论: 两亚单元塑形髂骨-腹内斜肌瓣能够准确重建上颌骨外形,封闭口-鼻交通,重塑腭穹窿,为上颌骨功能重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运动训练维持颞下颌关节盘手法复位后的盘-髁关系
    姜鑫, 刘丽琨, 蔡斌, 方仲毅, 徐丽丽, 范帅
    2016 (5):  435-439. 
    摘要 ( 538 )   HTML( 8)   PDF(639KB) ( 274 )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维持颞下颌关节盘手法复位后盘-髁关系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成功复位关节盘的19例急性开口受限的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成功后,即刻配戴硬质热塑再定位垫,白天自我维持下颌休息位,夜间配戴垫,同时进行运动训练,包括软管盘复位训练、下颌运动轨迹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和颈椎姿势训练,每周5次,连续治疗2周。测量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1、6、12个月最大主动开口度,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ore,VAS)(0~10分)法确定疼痛指数。MRI检查评估治疗结束后1、6、12个月的盘-髁关系。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比较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 治疗结束后即刻,最大主动开口度从(21.5± 5.9)mm增加到(40.2±1.8)mm,VAS评分从0.9±1.6下降到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结束后1、6、12个月,最大主动开口度≥40 mm,VAS评估均为0分。治疗结束后6个月,MRI显示为正常盘-髁关系18例(占95%),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1例(占5%);治疗结束后12个月,MRI显示为正常盘-髁关系15例(占79%),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3例(占16%),不可复性盘前移位1例(5%)。治疗结束后12个月和6个月MRI显示的盘-髁关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训练可以为急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手法配合垫复位后的盘-髁关系提供良好的维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婆罗双树样基因4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思强, 孙娜, 张风河
    2016 (5):  440-444. 
    摘要 ( 570 )   HTML( 6)   PDF(686KB) ( 371 )  
    目的: 从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研究人类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免疫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SALL4 mRNA及蛋白在50例OSCC标本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SALL4 m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Western免疫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同样证实,SALL4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ALL4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上,呈棕黄色颗粒状,而且 SALL4蛋白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肿瘤分期(P<0.05)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0.05)相关。结论: SALL4可以作为一种具有良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辅助指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SALL4可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生物学作用和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ED-IB复合窄光谱光动力治疗微静脉畸形280例近期疗效分析
    周天元, 赵海光, 汪小勇, 郑家伟, 戈旌
    2016 (5):  445-448. 
    摘要 ( 326 )   HTML( 2)   PDF(731KB) ( 491 )  
    目的: 探讨血卟啉注射液结合LED-IB复合窄光谱光动力治疗微静脉畸形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治疗的280例微静脉畸形患者,其中男116例,女164例;病变位于头面部162例、颈部63例、四肢30例、躯干25例;病变大小6.3~92.0 cm2,平均30.7 cm2。按3~5 mg/kg缓慢静脉推注血卟啉注射液,推注半量后,立即给予LED-IB复合窄光谱光动力治疗仪照射20~35 min,照射剂量为儿童80 mW/cm2,成人100 mW/cm2。对比治疗前、后红斑消退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280例患者共治疗504次,平均1.8次。随访1~4 a,平均2.1 a。效果:优204例、良62例、差14例,有效率达95%,随访期内未见复发。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水肿3~5 d、结痂5~7 d;2例患者水肿达20 d;5例患者发生一过性色素沉着;1例患者出现皮肤暂时性光敏反应,避光时间长达3个月;2例患者因结痂太厚加上护理不当留有瘢痕。结论: LED-IB复合窄光谱光动力治疗微静脉畸形技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光敏剂使用安全,治疗后和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9例临床分析
    张学伟, 刘浩, 陈瑞扬, 张萍, 杨立, 吴炜, 严颖彬
    2016 (5):  449-454. 
    摘要 ( 486 )   HTML( 0)   PDF(864KB) ( 316 )  
    目的: 探讨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BRONJ)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15年4月诊治的9例BRONJ患者的临床数据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为静脉给药,平均用药时间42.7个月。用药期间7例有拔牙史,2例有义齿局部刺激。除3例首次就诊即确诊外,其余6例经2家以上医疗机构方确诊。出现口腔症状至确诊时间间隔平均6.9个月。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疼痛、间隙感染、拔牙创不愈合及死骨外露。影像学表现包括骨密度增高、骨膜反应、死骨形成及弥漫性骨质破坏。9例患者中,0期1例,Ⅱ期4例,Ⅲ期4例。保守治疗4例,手术治疗5例,平均随访10.3个月。3例临床Ⅲ期患者长期存在软组织慢性炎症并伴有感染急性发作,其余6例患者痊愈或病情稳定。结论: BRONJ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询问双膦酸盐用药史是诊断的关键。BRONJ的疗效不佳,临床Ⅲ期患者倾向于难以治愈和病情易于反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诊医学
    单侧髁突骨折治疗的meta分析
    韩小东, 林小臻, 邵小钧, 王燕一, 张明
    2016 (5):  455-460. 
    摘要 ( 336 )   HTML( 1)   PDF(1001KB) ( 324 )  
    目的: 采用meta 分析方法对比单侧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 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CBM、维普及万方数据库中有关单侧髁突骨折的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检索时段为建库至2015-09-25,按照筛选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RCTs,1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治疗组的最大开口度(WMD:5.60,95% CI:4.42~6.77,P<0.01)、前伸距离(WMD:1.30,95% CI:0.35~2.25,P<0.01)及双侧侧方距离之和(WMD:2.50,95% CI:1.77~3.22,P<0.01)优于保守治疗组,并且手术治疗组的颞下颌关节疼痛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OR:0.14,95% CI:0.04-0.43,P<0.01),但2组的错发生率无显著差异(OR:0.33,95% CI:0.07~1.46,P>0.05)。结论: 相比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后的开口度、前伸及侧方运动恢复更好,并且颞下颌关节疼痛发生率更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疗指南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欧洲专家组的推荐规范
    夏厚福 编译, 赵怡芳 审校
    2016 (5):  461-466. 
    摘要 ( 364 )   HTML( 1)   PDF(902KB) ( 300 )  
    婴幼儿血管瘤的患病率为2.6%~4.5%,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病变可自发消退,不需要治疗,但10%的患儿会出现功能障碍、溃疡或畸形等并发症。随着口服普萘洛尔疗法的出现,许多传统的治疗方法渐被淘汰。本文总结的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推荐规范,是由欧洲11位不同学科专家通过回顾文献、数易初稿、会议投票等流程后取得专家共识,最终确定的文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PHACES综合征研究进展
    张凌, 郑家伟
    2016 (5):  467-470. 
    摘要 ( 390 )   HTML( 1)   PDF(460KB) ( 537 )  
    血管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些少见病例可造成畸形。PHACES综合征是新近明确的以首字母缩写词组合而命名的一类病变,包括后颅窝畸形、血管瘤、动脉异常、主动脉狭窄和(或)心脏缺损、眼部异常及胸骨裂隙。其流行病学尚不清楚,但女性明显多发。全身系统性异常以神经及心脏畸形为主。本文就PHACE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放射性核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现状
    王菲楠, 范新东
    2016 (5):  471-474. 
    摘要 ( 379 )   HTML( 0)   PDF(569KB) ( 572 )  
    放射性核素在国外已经越来越少地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但在国内许多医疗机构中仍被或多或少地使用。本文就放射性核素治疗血管瘤的优点及副作用作一概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肾性骨病的颌骨影像学表现:附1例报告
    游梦, 唐蓓, 王扬, 王紫江, 王凯利, 王虎
    2016 (5):  475-477. 
    摘要 ( 714 )   HTML( 1)   PDF(447KB) ( 315 )  
    报告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伴颌面部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二维与三维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平片上主要表现为颌骨密度弥漫性或局限性降低,骨皮质变薄甚至消失,牙周骨硬板消失;CT特征影像为颌骨正常骨小梁结构消失,表现为弯曲花纹样的稍低密度骨结构,以及蜿蜒其间的透射隧道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部Castleman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庞超远, 吴晶, 史敏, 杨林
    2016 (5):  478-480. 
    摘要 ( 386 )   HTML( 0)   PDF(582KB) ( 403 )  
    Castleman病是一类较少见且难以诊断的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疾病,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的淋巴结,临床上缺少特征性的诊断标准。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颈部的Castleman病患者,其临床分型为多中心型,病理组织学分型为透明血管型。结合文献复习,对其PET-CT、B超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讨论,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