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21 (1):  0-0. 
    摘要 ( 129 )   PDF(430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指南
    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修复与再生中的临床应用及操作规范
    邹多宏, 刘昌奎, 薛洋, 胡开进, 杨驰, 张志愿
    2021 (1):  1-5.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01
    摘要 ( 2031 )   PDF(3998KB) ( 1354 )  
    牙槽骨是牙医学的基础,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和口腔种植、口腔正畸、牙周及口腔修复等亚专业学科关系密切。因此,对牙槽骨进行有效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随着引导骨再生(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的发展,基于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与再生理念,一种全新的骨增量技术快速发展,且在临床上获得了有效验证,即基于帐篷钉技术的骨增量方案。该技术具有技术敏感性低、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及费用低等特点。另外,可以单纯应用生物医用材料,在不需要自体骨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牙槽骨严重缺损的修复与再生。因此,该项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但目前广大医师对如何正确将其有效用于临床仍面临诸多困难,如正规手术操作流程、帐篷钉放置的位置及方向、放置可吸收生物膜与放帐篷钉的顺序以及安放配钉的位点等。鉴于此,本项目组基于临床手术操作流程,撰写了帐篷钉技术在牙槽骨修复与再生中临床应用操作规范,旨在为广大口腔医师在应用该项技术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并对其临床推广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不同浓度牡蛎蛋白肽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
    王毅炜, 李晨琳, 蒋倩, 徐光宙
    2021 (1):  6-11.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02
    摘要 ( 300 )   PDF(4545KB) ( 251 )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牡蛎蛋白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具备稳定传代能力的第3 代大鼠BMSCs,采用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0、10、20、50 mg/L 不同牡蛎蛋白肽浓度干预培养24 h、3 d、7 d后的细胞活力。然后将BMSCs 分为普通培养基组(DMEM)和成骨诱导培养基组(ODM),根据牡蛎蛋白肽的不同浓度,将实验组分为4组,依次为0、10、20、50 mg/L,利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法和ALP半 定量检测法,研究不同浓度牡蛎蛋白肽对BMSCs 培养10 d 早期成骨分化的影响。应用茜素红染色法,半定量检测不同浓度牡蛎蛋白肽对BMSCs 培养21 d 后成骨矿化的影响,应用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TT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药物干预处理后,细胞活力旺盛,无明显异常;但牡蛎蛋白肽药物浓度为50 mg/L 时,细胞死亡数有上升趋势。ALP半定量检测结果显示,DMEM和ODM 组诱导分化第10 天时,20 mg/L 浓度组的ALP 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0 mg/L 浓度组的ALP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茜素红半定量检测结果显示,ODM 组中20 mg/L 实验组的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及50 mg/L组相比,10、20 mg/L组RUNX-2和OCN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结论: 高于50 mg/L 浓度的牡蛎蛋白肽对BMSCs 的成骨分化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而低浓度牡蛎蛋白肽,尤其是20 mg/L 的牡蛎蛋白肽对BMSCs 成骨分化及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0例舌鳞癌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术患者吞咽功能变化的纵向研究
    何杏芳, 林艳彤, 王帅, 叶菁菁, 刘杰, 黄秋雨
    2021 (1):  12-17.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03
    摘要 ( 642 )   PDF(4136KB) ( 159 )  
    目的: 调查40例舌鳞癌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患者手术前、后的吞咽功能变化,寻找患者最佳吞咽康复时机。方法: 使用吞咽功能专用评估方法洼田饮水试验(WST)及经口摄食功能评估量表(FOIS),对40例舌鳞癌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手术患者术前(S0)、术后7~10天(S1)、术后3个月(S2)、术后6个月(S3)、术后12个月(S4)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结果: 患者术后吞咽和进食功能普遍较差,尤其是S1期显著下降,S2期和S3期逐渐升高,S4期除个别患者外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WST结果显示,S3期、S4期患者吞咽功能与S0期吞咽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IS结果显示,S4期患者进食能力与S0期进食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摄食功能恢复较吞咽功能晚6个月。T4患者在S4期吞咽和进食能力恢复较T2、T3患者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舌根缺失患者在S4期的进食能力恢复较有舌根缺失者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放化疗患者在S4期的进食能力恢复较放化疗患者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部分患者术前即存在轻度吞咽障碍,术后3~6个月是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最佳时机,需加强T4患者、术后有舌根缺失及放、化疗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吞咽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埋伏阻生牙拔除后创口关闭与否对创口愈合的影响
    丁作友, 朱光来, 修力军
    2021 (1):  18-21.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04
    摘要 ( 657 )   PDF(2903KB) ( 572 )  
    目的: 探讨改良角形瓣切口不同愈合方式对下颌埋伏阻生牙拔除患者恢复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193例单侧下颌埋伏阻生智牙,随机分为创口封闭组(n=96)、创口未封闭组(n=97),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角形瓣切口拔除阻生牙。创口封闭组患者拔牙后采用一期缝合,完全关闭创口(TF-P);创口未封闭组患者拔牙后在第二磨牙远中留三角形牙龈缺损,行二期愈合(MTF-S)。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3、7天疼痛评分、肿胀程度、开口受限程度、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第1天和第3天,创口未封闭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创口封闭组(P<0.05);术后第1、3、7天,创口未封闭组肿胀程度显著轻于创口封闭组(P<0.05),开口受限程度显著低于创口封闭组(P<0.05);创口未封闭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长于创口封闭组(P<0.05);创口未封闭组开口受限、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创口封闭组(P<0.05),干槽症、疼痛、切口感染发生率略低于创口封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期愈合能显著改善下颌埋伏阻生牙患者拔除术后疼痛、肿胀、开口受限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3例第一鳃裂囊肿影像学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朱丹, 陈培倩, 孙晶晶, 陶晓峰, 朱凌
    2021 (1):  22-28.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05
    摘要 ( 428 )   PDF(5489KB) ( 340 )  
    目的: 分析第一鳃裂囊肿(first branchial cleft cyst,FBCC)的影像学特点与不同病理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各病理分型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的53例FBCC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及预后信息,采用 SPSS 26.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3例患者中,49例(49/53,92.5%)位于腮腺区,4例(4/53,7.5%)位于下颌角以下、舌骨上方。按Work分型分为 Ⅰ型(45例)和 Ⅱ型(8例),伴明显继发感染7例(Ⅰ型3例,Ⅱ型4例),伴窦道、瘘管6例(Ⅰ型2例,Ⅱ型4例)。患者行肿物切除术49例,肿物扩大切除术4例,中位随访时间(41.52±24.59)个月,6例(6/53,11.3%)术后复发。患者年龄(≤10岁)、伴瘘管/窦道、病灶位于面神经深部及切开引流史对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FBCC多位于面神经分支间(32/53,60.4%),多数边界清晰(48/53,90.6%),WorkⅠ型 和Ⅱ型在形态、CT值、密度/信号方面有显著差别(P<0.05)。薄层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显示瘘管/窦道 6 例(6/6,100%),测量长度为1.5~3 mm,管径为0.7~1.5 mm,MRI均未见明显瘘管/窦道。结论: 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FBCC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薄层CT联合MPR重建技术可更好地显示合并的窦道/瘘管,对临床诊治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兴趣区大小选择对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ADC测量的影响
    孙琦, 马超, 董敏俊, 陶晓峰
    2021 (1):  29-35.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06
    摘要 ( 242 )   PDF(5651KB) ( 125 )  
    目的: 确定感兴趣区(ROI)大小是否对多形性腺瘤(PA)、腺淋巴瘤(WT)和正常腮腺实质分化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测量有显著影响。方法: 采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37例PA(37侧病灶)和28例WT(37侧病灶)患者进行检查,腮腺对侧实质正常者为对照组(56例)。使用第三方自制软件设定12个同心圆ROI(面积:9、28、34、50、60、82、93、98、115、130、136和149 mm2),分别测量肿瘤和正常组织的平均ADC值及标准差(SD)。同时计算均匀性指数(ADCSD/ADC均值),对每组12个ROI的平均ADC、ADCSD和均质性指标进行单向重复方差分析(ANOVA)。采用Medcalc软件中的Kruska-Wallis分析并比较PA、WT和正常腮腺实质中不同ROI下的3个参数。结果: 12个ROIs对PA [组内相关系数(ICC),0.98]、WT(ICC,0.99)和正常腮腺实质(ICC,0.95)的ADC测量结果良好。PA、WT和正常腮腺实质3组ROI的平均ADC值无显著差异(P>0.05)。3组中,正常腮腺组平均ADC值[(0.94±0.003)×10-3 mm2/s]显著低于PA[(1.72±0.01)×10-3 mm2/s]和WT[(1.16±0.01)×10-3 mm2/s]组,而PA组平均ADC值最高。PA与WT的平均ADCSD无显著差异(P>0.05)。与WT和正常腮腺实质组相比,PA组具有较低的均质性指标(P<0.01)。结论: ROI大小对ADC测量值的影响可以从PA、WT和正常腮腺实质的分化中排除,均质性指标是区分3组的有用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髁突与脑皮质磁共振信号强度比较
    万绍楠, 殷治国, 谢千阳, 刘芷扬, 董敏俊, 孙琦, 杨驰
    2021 (1):  36-39.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07
    摘要 ( 396 )   PDF(2986KB) ( 232 )  
    目的: 通过比较正常颞下颌关节结构和盘前移位伴髁突吸收患者的磁共振影像中髁突与脑实质信号密度比值(MSI1/MSI2)的差异,探索髁突吸收的磁共振定量测量方法。方法: 收集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检查的22~25岁女性患者资料,分为正常关节和髁突吸收2组,每组10例(20侧关节)。由2名测量者分别独立完成2组病例共40侧关节的测量,比较2名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比较2组患者MSI1/MSI2的差异。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名测量者所记录的测量值具有高度一致性,2组患者的髁突与脑实质信号密度比值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正常关节组MSI1/MSI2平均值为1.07,髁突吸收组MSI1/MSI2平均值为0.78。结论: 通过采用标准化TMJ MRI拍摄流程,MSI1/MSI2有望成为评价髁突病变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喷他佐辛预防儿童腭裂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评价
    张凌, 仇琳, 纪均
    2021 (1):  40-44.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08
    摘要 ( 312 )   PDF(3890KB) ( 177 )  
    目的: 探讨喷他佐辛对减轻儿童腭裂修复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3岁,符合入选标准的择期全麻下行腭裂修复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即P1组、P2组和NS组,每组20例。在进入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PACU)即刻,分别静注喷他佐辛 0.5 mg/kg(P1组)、0.3 mg/kg(P2组)和0.9% NaCl(NS组)。比较3组患儿在苏醒期间的呛咳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儿童全麻躁动评分(PAED)和儿童疼痛评分(m-CHEOPS);观察各时间点HR、MBP、RR、SPO2的变化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P1和P2组在苏醒期间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NS组(P<0.05);呛咳评分显著低于NS组(P<0.05);P1组的PAED评分和m-CHEOPS评分显著低于NS组(P<0.01),P2组低于NS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转出麻醉恢复室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注射0.5 mg/kg喷他佐辛,可有效降低腭裂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使患儿在苏醒期间更加平稳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在婴幼儿唇腭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林晓锐, 李晨曦, 张秀华
    2021 (1):  45-48.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09
    摘要 ( 256 )   PDF(3371KB) ( 181 )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在婴幼儿唇腭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因先天性唇腭裂在汉堡大学艾本德附属医院行修补术的婴幼儿96例,按照入院顺序将患儿随机均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单用氯胺酮实施麻醉,试验组利用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实施麻醉。从血压、心率及麻醉苏醒时间等方面,评估2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并记录氯胺酮的使用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儿术中、术后的呼吸、血氧饱和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手术前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异,术中、术后试验组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的麻醉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氯胺酮使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呼吸抑制、气道分泌液增多、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呕吐、喉痉挛、窒息、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作为婴幼儿唇腭裂修补术的麻醉剂,在维持血氧饱和度稳定的前提下,能改善血压、心率水平,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少呼吸抑制、气道分泌物,镇痛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音乐疗法在90例正颌术后带管患者镇静镇痛中的效果评价
    辛志祥, 孙璐璐, 林宇, 吕翔
    2021 (1):  49-51.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10
    摘要 ( 380 )   PDF(2522KB) ( 243 )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在正颌术后带管患者镇静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择期行正颌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A、B组分别给予0.4、0.8 μg/(kg·h)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C组则给予右美托咪定0.4 μg/(kg·h)+音乐疗法。分别记录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术毕入监护室后3 h(T1)、6 h(T2)、9 h(T3)、12 h(T4)平均血压、心率以及镇静镇痛评分,比较3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A、C组在T2、T3、T4时间点平均血压均高于B组,A、C组心率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B组(P<0.05)。B、C组Ramsay镇静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A组而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患者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音乐疗法可减少正颌术后带管患者右美托咪定使用量,具有辅助镇静镇痛作用,效果确切,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36例口腔颌面-头颈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及预后分析
    杨冉冉, 鞠侯雨, 任国欣, 郭伟
    2021 (1):  52-58.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11
    摘要 ( 795 )   PDF(5157KB) ( 275 )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头颈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36例成人及儿童口腔颌面-头颈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6例LCH患者中,男女比例为5:1,中位年龄31岁(8个月~7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或肉芽肿,并伴有疼痛、肿胀;颅颌面部骨损害呈穿凿样破坏;牙龈坏死、牙移位、脱落和牙槽骨破坏;22%的患者有尿崩症病史。根据Lavin. Osband计分标准,Ⅰ级26例,Ⅱ级9例,Ⅲ级1例,Ⅳ级0例。最常见的部位为颌骨、牙龈、腭部。23例患者接受单一治疗,13例接受联合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1例患者失访,1例死亡,初治后完全缓解率为75%,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3.78%。接受全身治疗的患者20例;单系统受累患者17例,多系统受累患者19例;24例患者检测BRAF-V600E突变,阳性6例;1例口服靶向药物,效果显著。结论: ①口腔颌面-头颈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初治疗效良好,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对症处理,延长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②治疗方式对患者的总生存期有显著影响,化疗可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病理确诊后,建议行PET-CT,评估全身状况后,根据器官系统受累情况决定治疗方式。③对于一线、二线方案应答不明显的患者,可考虑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根据检测结果选择靶向药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临床分期二膦酸盐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附16例报告
    郭艳红, 叶斯哈提·木合塔尔, 李红, 孙杨, 龚忠诚
    2021 (1):  59-63.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12
    摘要 ( 453 )   PDF(3743KB) ( 257 )  
    目的: 分析二膦酸盐颌骨骨髓炎(bisphosphonate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BRONJ)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检查结果,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9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被确诊为BRONJ的1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6例 (37.5%),女10例(62.5%);15例有原发肿瘤,1例为骨质疏松。其中使用二磷酸盐(BPs)类药物时间<12个月4例(25%)、12~36个月8例(50%)、≥36个月4例(25%)。16例BRONJ患者的临床分期为Ⅱ期或Ⅲ期。使用BPs药物时间与BRONJ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BPs药物后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时间与BROBJ分期之间比较、使用BPs药物时间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测量发现,BPs组在2个区域的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组和健康组(P<0.05),而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组和健康组之间骨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使用BPs类药物的时间越长,BRONJ的感染程度越重。骨密度差异表明,使用BPs药物后骨松质的骨密度明显升高,更容易发生颌骨骨坏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证医学
    手术治疗颅颌面部骨纤维发育不良对视力影响的系统评价
    罗丹, 李晨曦, 龚忠诚
    2021 (1):  64-69.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13
    摘要 ( 231 )   PDF(4691KB) ( 128 )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颅颌面部骨纤维发育不良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图书馆和Cochrane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纳入对颅颌面部骨纤维发育不良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研究,以未出现视力损伤患者为试验组,出现视力损伤患者为对照组,提取手术后出现视力损伤患者数合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未出现视力损伤时,进行手术治疗完全不会增加视力损伤的发生[OR=0.39,95%CI (0.18~0.86),P=0.02],各研究之间同质性良好[Chi2=8.63, df=9(P=0.47); I2=0%],且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手术治疗颅颌面部骨纤维发育不良并不会增加患者视力受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肿瘤葡萄糖代谢中的作用
    李明彧, 马海龙, 杨溪, 张志愿
    2021 (1):  70-75.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14
    摘要 ( 350 )   PDF(5207KB) ( 222 )  
    瓦博格效应认为,即便在氧气充足时,肿瘤仍大量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和少量ATP。虽产能效率低,但中间产物有利于改造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恶性进展。近年发现,成纤维细胞作为肿瘤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细胞诱导下具有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 CAF)表型,通过自身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而持续向肿瘤细胞提供生物大分子合成原料,用以促进肿瘤增殖、侵袭、转移、耐药。相反,肿瘤细胞自身则提高线粒体代谢水平,进行氧化磷酸化,此现象被命名为反瓦博格效应。CAF与酸化的微环境驱动肿瘤细胞自发选择葡萄糖代谢方式、促进肿瘤恶性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咽成形术式对腭裂术后继发腭咽闭合功能不全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的影响
    赵欣然, 蔡鸣
    2021 (1):  76-81.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15
    摘要 ( 381 )   PDF(5083KB) ( 167 )  
    目前国际上治疗腭裂继发腭咽闭合不全的常用术式包括咽后壁瓣成形术、腭咽肌瓣成形术和Furlow瓣(双反向Z形瓣)。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 PSG)结合主诉症状表明,部分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患者在接受咽成形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轻症者可自行缓解,严重者需采用吸氧或呼吸机治疗,极少数需手术摘除或松解咽瓣。儿童与成人在咽后壁瓣成形术后发生OSAHS的概率无显著差异,但儿童的病情较成人严重。术前已有OSAHS的患者,咽成形术后症状可能加重。在对不同术式患者的短期随访(≤6个月)中发现,Furlow瓣术后发生OSAHS的概率最低,腭咽肌瓣成形术次之,咽后壁瓣成形术最高。大于1年的随访显示,3种手术后OSAHS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目前对腭裂患者腭咽闭合不全的手术治疗尚无统一术式,各种手术方法术后OSAHS的发病率仍存在争议,应将PSG检查作为咽成形术围术期常规检查,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不同术式对睡眠呼吸障碍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皮细胞相关动静脉分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游元和, 杜仲, 刘嘉靓, 郑家伟, 王延安
    2021 (1):  82-87.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16
    摘要 ( 238 )   PDF(4743KB) ( 153 )  
    动静脉分化(arteriovenous differentiation)是一类由多基因、多因素参与且程序性调控的基础生命活动,其中,动静脉内皮细胞相关的分化调控是最为关键的前提之一,Hedgehog、VEGF、Notch、COUP-TFⅡ等各类血管发育相关信号通路共同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调控,但在该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不尽相同。此外,血流动力学因素也是动静脉内皮分化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本文从动静脉内皮细胞的分子标志物、相关信号通路、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总结近年来血管内皮细胞相关动静脉分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先天性无舌畸形1例报告
    翟财红, 江银华
    2021 (1):  88-90.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17
    摘要 ( 404 )   PDF(1946KB) ( 289 )  
    先天性无舌畸形是舌发育异常导致的严重发育缺陷性疾病,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先天性无舌畸形病例,探讨先天性无舌畸形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相关治疗等,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颊部小唾液腺黏液囊肿误诊1例报告
    高倩倩, 尚伟, 刘晓华
    2021 (1):  91-93.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18
    摘要 ( 674 )   PDF(1858KB) ( 394 )  
    小唾液腺黏液囊肿好发于下唇,颊部较为少见。颊部黏液囊肿通常位于黏膜下层颊肌肌束间,作为黏液囊肿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临床上容易产生误诊。本文报告1例颊部小唾液腺黏液囊肿误诊为脂肪瘤的病例,以期为颊部肿物的诊疗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侧腮腺同时存在2种不同肿瘤1例报告
    苑绪光, 朱骏飞, 李天竹, 光梦凯, 张晔
    2021 (1):  94-96.  doi: 10.19438/j.cjoms.2021.01.019
    摘要 ( 556 )   PDF(1910KB) ( 228 )  
    腮腺肿瘤为头颈部常见肿瘤之一,多发性腮腺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而同侧腮腺内同时存在不同病理类型的病例更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同侧腮腺同时存在基底细胞腺瘤和多形性腺瘤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