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3-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颅颌骨框架重构手术治疗
    卢晓峰
    2014 (2):  99-106. 
    摘要 ( 491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常见病,诸如颅颌骨畸形、肥胖、上气道周围组织占位(如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等)和上气道开放肌群功能障碍、呼吸中枢调节或驱动障碍等都会导致该病。手术是主要、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颅颌骨框架重建和颅面软组织减容手术等,前者通过前移或横扩颅颌骨,增加上气道口径,可以达到稳定、有效的手术效果,但手术创伤较大,可引起颅颌面外形改变;后者通过切除上气道周围软组织来换取空间,手术创伤较小,但手术效果较难把握,且由于上气道周围组织具有各自的功能,软组织切除将以减弱或丧失功能为代价。本文就OSAHS患者颅颌骨框架手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等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研究
    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小型钛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殷学民, 刘雄, 扶晟, 张君伟, 徐国翔
    2014 (2):  107-111. 
    摘要 ( 356 )  
    目的:分析小型钛板固定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的应力分布特点及位移情况,为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的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建立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小型4孔钛板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牙与健侧磨牙垂直加载,分析钛板钛钉应力分布及腓骨前后端位移情况。结果:前牙加载时,相应钛板钛钉应力、腓骨前后端位移值均大于后牙加载时;前牙加载时腓骨前端最大位移值为264.44 μm,而后牙加载时为149.02 μm。钛板最大应力值出现在后上方钛板处;下颌骨残端钛钉最大应力值位于前上方靠近交界处的第1颗钛钉处,应力沿钉尖方向逐渐减小,在钉尖1/3处应力出现增大现象。结论:在下颌体缺损腓骨重建小钛板固定时,选择双皮质钛钉十分必要;在骨愈合前应避免前牙咬合,减少骨不愈合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NA 干扰TEAD基因对舌癌细胞系Tca8113 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徐贤寅, 柳杨, 於俊
    2014 (2):  112-115. 
    摘要 ( 240 )  
    目的:应用RNA 干扰技术抑制人舌癌细胞株Tca8113 中内源TEAD基因的水平, 观察TEAD基因对舌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TEAD基因特异性siRNA 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至Tca8113,采用RT-PCR法检测转染后的Tca8113 细胞中TEAD基因的表达,采用CCK8技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 法检测细胞的迁移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siRNA 干扰Tca8113 细胞后,TEAD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细胞生长缓慢,体外侵袭能力下降。结论:通过RNA干扰技术阻断TEAD的表达,可抑制Tca8113 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提示TEAD基因在舌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畸牙移入对牙槽突裂植骨区骨改建的生物学影响
    孙健, 陈振琦
    2014 (2):  120-124. 
    摘要 ( 388 )  
    目的:通过检测正畸牙移入后牙槽突裂植骨区内Trap、Rankl、Runx2的表达,研究正畸牙移入对牙槽突裂植骨区骨改建的生物学影响。方法:选用12只8周龄SD雄性大鼠,制备正畸牙移入牙槽突裂植骨区的动物模型,加力前及加力1、3、5 d后处死动物取材,进行H-E染色,检测裂隙区骨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rap、Rankl、Runx2表达,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Trap在早、中期升高,Rankl在早期升高,Runx2在晚期升高。结论:正畸牙移入加强了植入骨的骨重建,诱导了破骨和以后的成骨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在舌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斌, 江方方, 余东升, 刘子锋, 赵玮
    2014 (2):  121-125. 
    摘要 ( 356 )  
    目的:观察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在舌鳞癌组织、舌癌旁组织及正常舌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舌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检测30例舌鳞癌组织、13例舌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舌黏膜组织中PUMA的表达水平,分析PUMA在舌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UMA在舌鳞癌组织、舌癌旁组织及正常舌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67%、53.85%和80.00%,3组之间PUMA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组中PUMA的阳性表达率为18.18%,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PUMA的阳性表达率为47.37%,2组差异显著(P<0.0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临床与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的舌鳞癌组织中,PUM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UMA蛋白表达降低在舌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判断舌鳞癌的预后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474例临床病理分析
    张春叶, 邓旭霞, 田臻, 王丽珍, 胡宇华, 李蕾, 李江
    2014 (2):  126-130. 
    摘要 ( 891 )  
    目的:分析474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诊断为原发性ACC的474例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74例ACC中,男女之比为1.03∶1(240∶234);发病年龄11~83岁,平均年龄52岁;腮腺和腭部分别是大小唾液腺中最常见的部位;病程1个月~37 a不等,平均21个月;64%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72%的患者就诊时TNM分期为Ⅱ期和Ⅲ期;组织学上,76%的患者表现为筛状/管状型。组织学类型为实体型者较筛状/管状型者更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P=0.016)。结论:ACC多见于中老年人,腮腺和腭部最常见。临床上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组织学表现以筛状/管状型多见,实体型者更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徐光宙, 杨驰, 范新东, 俞创奇, 汪湧, 张瑛
    2014 (2):  131-135. 
    摘要 ( 649 )  
    目的: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探讨与下颌神经管(inferior alveolar canal,IAC)相交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IMTMs)的阻生类型,并观察手术拔除阻生牙后下牙槽神经损伤与阻生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对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确诊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或相交的378例患者共658侧阻生牙,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将阻生牙分为4类:Ⅰ类位于神经管的上方,Ⅱ类位于神经管的颊侧,Ⅲ类位于神经管的舌侧,Ⅳ类下颌神经管位于牙根之间。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拔除,术后观察容易引起下牙槽神经损伤的阻生类型,统计各种类型神经损伤的例数,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阻生牙拔除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率为6.8%(45/658)。其中,第Ⅰ类15例(15/332)发生下唇麻木、第Ⅱ类19例 (19/108) 发生下唇麻木、第Ⅲ类11例(11/210)发生下唇麻木,第IV类未发生下唇麻木(0/8)。统计学分析显示,阻生牙拔除后,第Ⅰ类和第Ⅱ类、第Ⅱ类和第Ⅲ类下牙槽神经损伤率有显著差异(P<0.01),第Ⅰ类和第Ⅲ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下颌神经管为参照,CBCT冠状位可将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相交的患者分为4类,手术拔除过程中均有损伤下牙槽神经的危险,尤其是位于下颌神经管颊侧的阻生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眼球三维空间精确定位测量的外伤性眼眶缺损的个体化重建
    黄立, 林李嵩, 王志红, 施斌, 朱小峰, 邱宇, 黄跃, 余学元, 廖云阳
    2014 (2):  136-143. 
    摘要 ( 264 )  
    目的:探讨外伤性眼眶缺损损伤程度的精确评估以及个体化重建方法。方法:对2003年7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 97例外伤性眼眶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螺旋CT扫描,采用眼球空间定位方法测量眼球的三维位置,计算眶容积的变化量,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快速原型技术制作个体化眶模型,进行模型外科,制订手术方案,并预制植入物和接骨板等。术中回纳疝出的眶内容物,植入预制的钛网、Medpor或其他植入物,精确重建缺损区的眶外形,恢复正常的眶和眶内容物的比例关系。根据术后外形、患者满意度、眼功能检查及CT检查结果评估疗效,分析并发症。结果:除1例患者面部外形欠满意,2例陈旧性患者眼球内陷矫正不佳,术后6个月复视仍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轻度下睑外翻外,其余病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缺损区的眶外形、眶及内容物的比例关系恢复满意,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对外伤性眼眶缺损患者进行眼球三维空间位置、眶容积变化等损伤程度的精确数字化评估,通过个体化模型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早期手术,减少创伤,在恢复眶容积、维持和纠正眼球位置的同时精确重建眶壁解剖外形,可实现眶缺损个体化的重建,提高眶畸形整复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的临床研究
    郑吉驷, 张善勇, 杨驰, 张瑛, 赵璟阳, 虞菲
    2014 (2):  144-151. 
    摘要 ( 274 )  
    目的:比较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术后种植位点和非种植位点骨量变化的差异。方法:2010年12月—2011年8月间,术前全景片及CT评估14例患者(73个缺牙位点)前牙区骨量不足,于颏部或下颌支处取自体块状骨结合GBR技术重建前牙牙槽骨,并延期行种植体植入术(共植入42颗种植体)。术后即刻、3、6、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平均13.8个月)行CT检查。利用Simplant 11.04软件三维重建并测量牙槽嵴顶骨宽度(alveolar crestal bone width, ACBW)、牙槽骨中部骨宽度(alveolar midway bone width, AMBW)和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 ABH)。测量的所有数据按照种植位点(即种植体植入的位点)和非种植位点(即未植入种植体,后期利用桥体修复的位点)分为2组。采用SAS 9.0软件包对该2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植骨和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切口均愈合良好,42颗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骨结合良好。术后2组骨改建评价显示:对种植位点的ACBW和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和术后3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非种植位点的ACBW和ABH,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和9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AMBW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则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组中ACBW、AMBW和ABH的骨量变化显示:术后即刻骨增量,术后3、6个月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9个月和最长随访时间点骨吸收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种植位点较种植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后发生更多的骨吸收,其原因是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产生的创伤和种植体能保存骨量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因此,即刻或同期植入种植体,避免二次手术,对骨量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讲座
    临床总结
    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影像学特征
    朱凌, 郑家伟, 杨杰
    2014 (2):  167-171. 
    摘要 ( 386 )  
    目的:分析2例面侧深区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解剖部位、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19例外周型角化囊性瘤(包括文献报道的17例及本文报告的2例),16例发生于牙龈,1例发生于颊间隙,2例发生于面侧深区。分析1例颊间隙及2例面侧深区病变的CT图像、1例面侧深区病变的MRI图像、9例牙龈及1例颊间隙病变的X线图像特征。结果:患者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56.5岁,男女比例为1∶1.285。外周型角化囊性瘤多发生于牙龈(84.2%),颊间隙(5.2%)及面侧深区(10.5%)罕见。CT及MRI是检查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有效方法,均表现为囊性病变,MRI可对病变囊腔内成分做进一步分析。除1例病例X线表现为相邻牙槽骨压迫吸收外,其余病变在X线上均无特异表现。结论:面侧深区是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罕见的发生部位。在CT、MRI图像上,位于面侧深区的囊性改变,应该考虑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下小切口入路行髁突颈部骨折复位固定术的疗效观察
    周东生
    2014 (2):  172-174. 
    摘要 ( 326 )  
    目的:观察下颌下小切口入路用于髁突颈部骨折复位固定的疗效。方法:纳入研究病例26例,术前确诊为髁突颈部骨折并且具备手术适应证。于下颌角位置做小切口,分离并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于该神经上横断咬肌后1/3,骨折断端暴露后,解剖复位并钛板固定。结果:26例患者均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开口度和开口型均正常,面部对称,无面神经损伤。结论:下颌下小切口入路利用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颊支之间的解剖间隙,在髁突颈部骨折治疗中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马海龙, 钟来平, 张志愿
    2014 (2):  175-178. 
    摘要 ( 380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目前被鉴定出的最强的血管生长因子,其家族由7个配体、3种受体以及2种共受体组成。通过多条信号通路,VEGF表现出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淋巴内皮细胞生长和淋巴道转移、抗凋亡等多种细胞学效应。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与VEGF密切相关,新生血管既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也为肿瘤的转移提供通道。本文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信号机制、细胞学效应,以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进展和预后的关系等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扩弓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杨礼安, 陈振琦
    2014 (2):  179-183. 
    摘要 ( 328 )  
    唇腭裂患者在生长发育期,常可观察到上颌骨矢状向、横向和垂直向等三维方向的发育障碍,其牙弓形态往往表现为上牙弓狭窄等,尤以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为严重。上颌骨扩弓成为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的重要步骤,扩弓方法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本文分别从各类扩弓方式、年龄和牙弓形态等方面,讨论其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扩弓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颞下窝-颅底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金龙, 杨宏宇, 杨辉俊, 沈时岳, 王锋, 谢舒乐, 张珊珊
    2014 (2):  184-188. 
    摘要 ( 458 )  
    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是一种关节滑膜、关节囊和腱鞘的良性、局部侵袭性病变。发生于颞下窝及颅底者罕见。本文报告1例颞下窝-颅底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病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改变和治疗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创牵引辅助拔除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1例报告
    沈宇清, 马志贵, 张瑛, 杨驰
    2014 (2):  189-192. 
    摘要 ( 330 )  
    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是口腔外科常见手术。中、低位近中阻生的第三磨牙牙根与牙根位置常与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AN)关系密切,由于近中邻牙的阻力,拔除时创伤较大,易造成第二磨牙损伤及神经损伤。本文报告1例牙根压迫下牙槽神经的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患者,采用微创正畸牵引法,直立患牙,牵引完成后顺利拔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