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sα基因突变分析
    于舰斌;张东升;王来城;郑培惠;马利;牟文丽
    2011 (4):  266-270. 
    摘要 ( 207 )  
    目的:探索对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Gsα蛋白编码基因位点进行突变分析的方法。方法:颌骨FD患者经X线及组织病理学确诊后,术中取组织标本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提取细胞DNA,通过巢式PCR及酶切等方法,将突变基因扩增,并进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颌骨FD患者BMSCs中,Gsα第201位氨基酸的编码基因突变(G→A或C→T),造成第20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组氨酸或精氨酸→半胱氨酸突变。结论:颌骨FD患者BMSCs中Gsα蛋白第201位氨基酸编码基因位点存在特异性突变,巢式PCR是检测该突变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侧上颌骨缺损颧种植体修复的有限元分析
    吴轶群;叶晨;张志愿;彭林法;铁瑛;张志勇;王冬梅;张陈平;王成焘
    2011 (4):  271-275. 
    摘要 ( 184 )   PDF(1449KB) ( 292 )  
    目的:研究颧种植体结合血管化腓骨瓣修复双侧上颌骨缺损的生物力学分布情况,为临床上颌骨缺损功能性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患者的CT扫描数据、图像及图形处理技术,模拟上颌骨双侧骨缺损状态。依照临床上颌骨缺损后修复设计方法,应用腓骨瓣、颧种植体结合常规种植体植入,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该设计的生物力学情况。结果:颧种植体结合血管化腓骨瓣修复双侧上颌骨缺损模型的应力分布中,应力最大值分别出现在颧种植体穿过腓骨和颧骨的部位。种植体结构中弯曲变化的位移不明显,并且种植体整体位移在颧骨附近逐渐减小为零。结论:实验表明?力引起的应力主要由颧骨和腓骨所承担,颧种植体结合血管化腓骨瓣修复双侧上颌骨缺损能够合理分散并传导?力,其周围支持组织具有良好的应力分布。该方法恢复了双侧颧突支柱的功能,是一种双侧上颌骨缺损功能性重建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nTBAP对鼠面神经元损伤后凋亡的抑制作用
    黄绍辉;于洋;王绪凯
    2011 (4):  276-280. 
    摘要 ( 176 )   PDF(1767KB) ( 257 )  
    目的:探讨外源性药物锰卟啉(MnTBAP)对面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制作大鼠面神经切断伤模型,分别于术后1d、3d、7d、14d、28d 和42d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面神经元cyto-c 、caspase-9 和caspase-3的表达;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面神经元的凋亡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组间t检验。结果:术后1d,cyto-c、caspase-9表达水平开始升高, 7d时达到高峰;术后3d时,caspase-3表达水平开始升高,TUNEL阳性细胞增多, 14d时达到高峰。各时间点表达水平MnTBAP侧较对照侧显著降低(P<0.05)。结论:MnTBAP对损伤的面神经元有明显的抗凋亡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兔TMJ ID模型关节滑膜组织的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
    张善勇;刘秀明;黄栋;曹巍;杨驰;万澎波;恽白
    2011 (4):  281-288. 
    摘要 ( 219 )   PDF(1665KB) ( 261 )  
    目的:检测兔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模型滑膜组织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建立兔关节ID模型,术后1~4周进行内镜评价时,采集滑膜组织,制备光镜和电镜标本,观察其滑膜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CD34计数小血管数目,比较实验侧和对照侧滑膜组织中的血管数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之间滑膜组织中小血管数目有无差异。结果: 建模术后1周,实验侧小血管数目平均为9.77±1.59,对照侧小血管数目平均为3.46±0.52,2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0)。建模术后2周,实验侧小血管数目平均为15.15±2.88,对照侧小血管数目平均为3.38±0.65,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术后1周与术后2周的对照侧之间无显著差异(P=0.721)。术后1周与术后2周的实验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0)。电镜发现,滑膜组织中含丰富的A型和B型滑膜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A型滑膜细胞萎缩退变。结论:本研究对理解TMJ 囊内黏连(intra-articular adhesion, IA)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兔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咬肌不同处理方式与骨的适应性研究
    黄国倩;段瑞平
    2011 (4):  289-295. 
    摘要 ( 270 )   PDF(1857KB) ( 263 )  
    目的:通过对兔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咬肌不同处理方式与骨的适应性相关指标的测定,比较咬肌不同处理方式与下颌骨变化的差异,为下颌角肥大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雌性家兔50只, 3个月龄,分为2组,每组25只。左侧为手术侧,第1组行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将咬肌与翼内肌缝合,第2组行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咬肌不做缝合固定。每组在术后第1、2、4、8、12周时分别处死5只动物,手术侧咬肌称重,切取手术侧部分骨组织连同其上部分咬肌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在200倍镜下用HJ-YG病理诊断分析系统测量肌小节长度和肌细胞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骨的厚度。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4、8、12周,第2组咬肌重量减轻,与第1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8、12周,第2组下颌骨厚度未增加,第1组下颌骨厚度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4周,第2组肌小节长度较第1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12周,第2组肌细胞面积较第1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兔下颌角骨外板磨除术后肌小节长度、咬肌细胞面积、骨细胞等发生了适应性改建,尤其是游离咬肌后咬肌失去张力,其附着点上移,致使其发生明显萎缩。下颌骨愈合后厚度不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氢卟酚纳米光敏剂对CAL-27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应
    李平平;周国瑜;沈玲悦;徐青;顾基中
    2011 (4):  296-300. 
    摘要 ( 255 )   PDF(892KB) ( 471 )  
    目的:研究新合成的超支化聚醚酯-二氢卟酚e6纳米光敏剂[hyperbranched poly(ether-ester)-Chlorin e6 nano-photosensitizer, HPEE-ce6] 的体外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对人舌癌CAL-27细胞(human oral tongue cancer CAL-27 cells)的杀伤作用。方法:合成HPEE-ce6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L-27细胞对HPEE-ce6的内摄作用。以游离二氢卟酚e6(Chlorin e6, ce6)为对照组,CAL-27细胞经激光PDT处理(630 nm连续激光照射,功率密度100 mW/cm2、能量密度12 J/cm2、光照600 s),继续孵育细胞24h后,应用MTT法检测HPEE-ce6对CAL-27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率。采用SAS 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HPEE和ce6共价结合,生成直径为50 nm左右的纳米粒子,HPEE-ce6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内。MTT比色法表明,HPEE-ce6对CAL-27细胞的PDT杀伤作用显著强于ce6(P<0.05)。结论:HPEE-ce6对CAL-27细胞具有良好的光动力杀伤作用, 且PDT杀伤效率高于ce6。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后的变化:影像学和手术所见
    何冬梅;杨驰;陈敏洁;杨秀娟;李凌志
    2011 (4):  301-306. 
    摘要 ( 335 )   PDF(1724KB) ( 225 )  
    目的:通过CT、MRI及手术探查观察无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后的变化,为该疾患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2009—2010年收治的无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患者7例11侧关节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伤前均无关节症状,但在伤后出现长时间的关节区疼痛和开口受限,其中6例合并面部骨折,曾在其他医院或由其他医师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关节区的MRI检查,对受伤后即刻和再次就诊的CT进行比较。所有病例进行了手术探查,术中所见进一步证实影像学的变化。结果:CT显示,87.5%(7/8)的髁突在受伤即刻表面骨质“完好”,而伤后1个月至1a出现骨质破坏。伤后1个月至1a的MRI检查显示,所有11侧关节均出现盘前移位,90.9%(10/11)的髁突伴骨质破坏。手术探查显示,2侧关节出现骨性黏连,3侧关节髁突表面骨质破坏与关节窝纤维性黏连,5侧关节髁突表面软骨变性伴黏连,1侧关节髁突表面软骨无明显破坏,关节盘前移位但形态尚可。结论:无髁突骨折的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如伴关节盘前移位,可导致骨关节病和(或)关节强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MD摄影测量系统辅助颅颌面软组织畸形整复的初步报道
    辛鹏飞;桂海军;陈之彪;张诗雷;徐兵;沈国芳
    2011 (4):  307-311. 
    摘要 ( 217 )   PDF(1422KB) ( 424 )  
    目的:初步建立3dMD摄影测量系统在颅颌面软组织畸形整复中的技术方法,并探讨其在术前规划、术中指导、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典型颅颌面先天性及获得性软组织缺损畸形病例各1例,术前应用3dMD系统设计手术范围,定性定量计算出患者软组织畸形的主要部位与程度,按照术前规划施行畸形整复手术,并评价其术后效果。结果:2例患者术后均达到较满意的面形,3dMD术前模拟手术计算所得软组织畸形量与术中实际需要量基本相符。结论:经初步临床实践,建立了3dMD摄影测量系统辅助颅颌面软组织畸形整复的技术方法,该系统可为颅颌面软组织畸形整复手术提供较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放疗对鼻咽癌患者颌骨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及意义
    葛雅平;王思阳;孙祥波;刘志勇;程志斌;孙先阁;何奋军;房思炼
    2011 (4):  312-315. 
    摘要 ( 331 )   PDF(543KB) ( 241 )  
    目的:观察鼻咽癌放疗患者血、尿中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探讨放疗对颌骨代谢的影响及这些指标改变的意义。方法:采集22例鼻咽癌初诊患者在单纯放疗前、放疗30Gy后、放疗50Gy 3个时段的血、尿标本,检测标本中骨代谢生化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AP、TRACP-5b水平,用偶氮胂三法测定尿Ca水平,同时为减少尿液浓度对尿Ca水平的影响,用苦味酸不除蛋白法测定尿Cr,用尿Ca/Cr表示尿Ca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以配对t检验分析3个时段血清BAP、TRACP-5b水平差异,以Mann-Whitney 检验分析3个时段尿Ca/Cr水平差异。结果:患者血清BAP水平随放疗剂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在50Gy时较放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TRACP-5b水平变化在放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尿Ca/Cr水平随着放疗剂量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在30Gy及50Gy时较放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放疗抑制鼻咽癌患者颌骨的正常代谢,骨代谢生化指标血清BAP、尿Ca/Cr能够敏感反映颌骨早期的放射性改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癌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傅锦业;高静;郑家伟;张志愿;钟来平;项永兵
    2011 (4):  316-322. 
    摘要 ( 399 )   PDF(901KB) ( 1549 )  
    目的:进行口腔癌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口腔癌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方法,在国内8个城市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全身疾病和口腔疾病史、口腔卫生习惯、吸烟与被动吸烟、饮用水及常用的饮料情况、运动及劳动情况、家族史等7个方面。采用SAS 8.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罹患口腔癌的关系。结果:经常参加运动、饮用牛奶、饮用水处理、高血压、口腔白斑、不良修复体、吸烟史、戒烟史、吸有过滤嘴烟等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危险度越高(OR分别为3.57、4.78)。运动、饮用牛奶及饮用水处理可降低口腔癌的危险(OR分别为0.48,0.48和0.53)。结论:吸烟是口腔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吸过滤嘴烟不能降低口腔癌的发生;运动、饮用牛奶及饮用水处理可降低口腔癌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拔牙与非拔牙的骨性安氏Ⅲ类双颌手术前后的硬组织变化
    张桦;杜越英
    2011 (4):  323-325. 
    摘要 ( 344 )   PDF(525KB) ( 279 )  
    目的:探讨已行双颌手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治疗前、正颌手术前正畸后和治疗完成后拔与不拔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上、下颌骨硬组织结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均已行上颌骨Le Fort I型前移和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伴上颌骨发育不足和下颌骨发育过度的患者。研究对象被分成两组:术前正畸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组15例,未拔牙组16例。摄取治疗前(T1)、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 治疗完成后(T3)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测量9个指标值,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治疗前(T1)拔牙与非拔牙组上牙槽角(SD-SN)有显著差异(P<0.05)。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下中切牙角(L1-MP)和覆盖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T3)下中切牙角(L1-MP)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测量项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牙组在治疗前骨组织的结构形态上上牙槽骨较非拔牙组更前突,通过术前拔牙正畸内收上前牙长轴后得以改善。正颌手术前正畸后拔牙组下前牙去代偿较非拔牙组更明显,下前牙更直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性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矫正后的长期稳定性
    袁玲君;房兵
    2011 (4):  327-333. 
    摘要 ( 461 )   PDF(896KB) ( 312 )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面型和咬合的长期稳定性。方法:选择10例在本院正颌-正畸中心治疗结束3年以上、资料齐全的骨性Ⅱ类错?患者,男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3±2.9)岁,治疗结束平均随访期(2.63±1.36)a。治疗方案为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手术根据面型测量数据采用双颌手术或上颌手术+颏成形,术中采用坚强内固定。比较治疗前(T0)、治疗结束(T1)和随访结束(T2)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评价颞下颌关节(TMJ)症状量表和MRI的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治疗前、随访结束与治疗结束的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覆盖平均增加0.62mm,有显著性差异,其余骨性、牙性复发和软组织改建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UI-NA距离、覆盖和覆?变化>2mm占10%,Go-Co长度变化>2mm占20%,软组织颏前点的变化量>2mm占40%,LI-NB距离和颏唇沟的深度变化均小于2mm;所有患者关节症状无加重,MRI未见髁突吸收加重,盘髁关系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骨性Ⅱ类错?伴TMD患者通过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获得面型美观和正常的咬合关系,远期面型结构及咬合关系未见明显复发趋势,未发现TMJ症状加重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帕他莫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后苏醒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陈洁;徐辉;姜虹;朱也森
    2011 (4):  334-336. 
    摘要 ( 183 )   PDF(425KB) ( 242 )  
    目的:观察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帕他莫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苏醒期拔管时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复合丙帕他莫组(S+P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S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2μg/kg,S+P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1μg/kg+静脉输注20g/L丙帕他莫50mL,C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0mL。分别记录患者手术结束时(T0)、拔管后1min(T1)、3min(T2)、5min(T3)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于以上各时点抽取动脉血测定血糖,记录清醒和拔管时间以及其他不良反应。采用 SPSS12.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T1-T3时,S组及S+P组的MAP、HR均低于C组;T1-T3时,C组血糖高于T0时,同时也高于S组及S+P组。拔管时,C组躁动发生率显著高于S组及S+P组,S组的清醒时间较S+P组及C组显著延长。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拔管前给予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帕他莫,可以减轻苏醒期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源性肿瘤诊疗指南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外科学组
    2011 (4):  337-342. 
    摘要 ( 357 )   PDF(766KB) ( 225 )  
    牙源性肿瘤的发生与牙的发育密切相关,其发病、临床表现及治疗等均具有特殊性,是口腔颌面外科特有的一类肿瘤。牙源性肿瘤的发病率高,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6%,其基本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牙源性肿瘤相关文献及2005年WHO头颈肿瘤新分类,制定了《牙源性肿瘤诊疗指南》,希望对规范牙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本指南将根据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TH对骨代谢双重作用的研究进展
    万启龙;王强;李祖兵
    2011 (4):  343-346. 
    摘要 ( 283 )   PDF(427KB) ( 890 )  
    成骨细胞参与的骨形成与破骨细胞参与的骨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骨改建过程中的关键。甲状旁腺激素(PTH)是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的重要激素。PTH对骨代谢具有双重效应:间歇应用PTH促进骨形成;而持续应用PTH会诱发骨吸收,但其机制仍不明确。明确PTH对骨代谢双重效应的机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将有助于更好地应用PTH骨合成效应治疗骨质疏松症,并有可能利用其双重效应治疗骨发育畸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技术在髁突骨软骨瘤合并颌骨畸形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
    黄栋;何冬梅;杨驰;张善勇
    2011 (4):  347-352. 
    摘要 ( 194 )   PDF(2559KB) ( 288 )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aided design/manufacture, CAD/CAM)技术在髁突骨软骨瘤合并颌骨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髁突骨软骨瘤合并上、下颌骨畸形1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SurgiCase CMF 5.0软件进行CT数据处理)模拟切除肿瘤,上、下颌骨截骨,设计虚拟中间和终末?板及截骨导板,并进行术后效果预测;应用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 RP)技术制作中间?板和截骨导板,术中应用。术后进行CT检查,并与术前设计进行比较,评价应用效果。结果:术后CT显示,截骨效果与术前设计吻合度高,术后随访6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者面形对称。结论:应用CAD/CAM技术进行髁突肿瘤切除及合并颌骨不对称畸形的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节约手术时间,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