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19 (3):  192-192. 
    摘要 ( 92 )   PDF(406KB) ( 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葛根素对大鼠下颌骨骨髓源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向分化的影响
    马旭辉, 张鹏, 杨屹羚, 徐弘远, 龚心怡, 周巳入, 江凌勇, 代庆刚
    2019 (3):  193-197.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01
    摘要 ( 280 )   PDF(3600KB) ( 227 )  
    目的: 分析不同浓度的葛根素对于下颌骨骨髓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破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4周龄雌性大鼠下颌骨BMMs。通过CCK-8分析1 nmol/L、10 nmol/L、100 nmol/L、1 μmol/L、10 μmol/L和100 μmol/L葛根素对BMMs细胞活性的影响。使用RANKL诱导BMMs破骨分化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葛根素,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酶化学染色及q-PCR分析破骨细胞形成及破骨相关基因的改变。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nmol/L、10 nmol/L、100 nmol/L、1 μmol/L、10 μmol/L葛根素组与对照组活细胞数无显著差异,100 μmol/L组活细胞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RANKL可诱导BMMs形成多核破骨细胞。10 nmol/L、100 nmol/L及1 μmol/L葛根素组破骨细胞数目及破骨细胞面积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q-PCR分析发现,10 nmol/L、100 nmol/L及1 μmol/L葛根素组NFATc1、C-fos、TRAP及CTSK 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 葛根素可抑制下颌骨BMMs破骨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为葛根素应用于下颌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多形性腺瘤中与cyclin D1共表达LncRNA的初步筛选及鉴定
    魏军水, 卢浩, 杨雯君, 沈淑坤, 徐万林
    2019 (3):  198-203.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02
    摘要 ( 215 )   PDF(4461KB) ( 148 )  
    目的: 在人多形性腺瘤中筛选出与差异表达基因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免疫印迹及基因芯片等方法,验证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yclin D1的表达,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筛选出与cyclin D1共表达的LncRNA。随机挑选其中的3个LncRNA(GSE61474_TCONS_00180431、ENST00000603829和T25338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其在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采用 SPSS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yclin D1在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共筛选出与cyclin D1共表达的9个LncRNA,其中上调6个,下调3个。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所挑选的3个LncRNA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但后续扩大样本验证结果显示,仅ENST00000603829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筛选及验证人多形性腺瘤中cyclin D1相关LncRNA,提示这些LncRNA可能与cyclin D1相互作用从而在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SCC2016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朱东旺, 孙文文, 赵铜超, 钟来平, 张陈平, 张志愿
    2019 (3):  204-209.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03
    摘要 ( 398 )   PDF(4719KB) ( 244 )  
    目的: 建立一株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SCC2016,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工具。方法: 选取新鲜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建立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SCC2016,观察其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对其表面标记、细胞核型和裸鼠成瘤等进行检测。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SCC2016的传代已经超过100代。细胞生长稳定,形态为均一的多角形上皮细胞,具有典型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特点。细胞STR分型结果表明,TSCC2016细胞为原代培养出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无其他肿瘤细胞系污染。TSCC2016细胞的成瘤性较好,成瘤率为100%,瘤体生长较快。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株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SCC2016,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细胞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打印钛合金颅颌面接骨板的表面及内部形态分析
    魏弘朴,应王君子,余婧爽,姜腾飞,李祥,王旭东
    2019 (3):  210-215.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04
    摘要 ( 327 )   PDF(4779KB) ( 207 )  
    目的: 利用2种三维打印技术制作钛合金颅颌面接骨板,并将其表面及内部形态与标准型的接骨板进行比较。方法: 获取标准型接骨板数据,分别运用选择性激光融化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 SLM)和电子束熔融技术(electron beam melting, EBM)进行三维打印制作。将未抛光的SLM钛板、EBM钛板和已抛光的SLM钛板、EBM钛板,连同标准型钛板分别进行表面粗糙度检测和内部缺陷测试。获取结果后,进行形态学描述,并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维打印的颅颌面接骨板具有较大的粗糙度。通过对表面打磨和抛光,能够显著降低其表面粗糙度。经过表面处理后,其粗糙度满足国家行业标准,并且与标准型接骨板的表面粗糙度无显著差异。内部缺陷检测结果显示,3种接骨板内部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连续缺陷,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使用要求。结论: 三维打印钛合金颅颌面接骨板具有较好的表面及内部形态,其表面粗糙度和内部缺陷基本满足国家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中的应用评价
    顾挺,胡宇华,夏荣辉,田臻,王丽珍,张春叶,李江
    2019 (3):  216-220.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05
    摘要 ( 298 )   PDF(4088KB) ( 125 )  
    目的: 根据抗体阳性表达的不同部位(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染色顺序及匹配不同的显色系统,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诊断中的最佳染色方法。方法: 挑选良性淋巴上皮病(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BLEL)、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各20例,分别进行AE1/AE3、Ki-67、CD20cy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两两组合的双染检测。每个病例依据不同抗体的表达部位(细胞核、细胞质及细胞膜)、不同的抗体染色顺序和显色剂,分别采用3种双染方法检测,即①先Ki-67(DAB显色),再AE1/AE3或CD20cy(AEC显色);② 先AE1/AE3或CD20cy(DAB显色),再Ki-67(AEC显色);③ 先Ki-67(AEC显色),再AE1/AE3或CD20cy(BCIP/NBT显色)。所得结果均与单染相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分析染色强度和阳性比率有无差异。结果: 所有双染方法中抗体定位均准确,但方法1中各抗体染色强度(P=0.765)和阳性比率(P>0.05)均无显著差异,而方法2和方法3中抗体的阳性比率和染色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唾液腺淋巴上皮性病变中的最佳染色方法为先进行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如Ki-67的染色,配合使用DAB显色剂,后进行阳性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质如AE1/AE3或CD20cy的染色,配合使用AEC显色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分割阈值重建锥形束CT数字化牙模型的精度研究
    沈宇清, 刘文娟, 孙健, 余优成, 周倩蓉, 徐艺
    2019 (3):  221-224.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06
    摘要 ( 315 )   PDF(3284KB) ( 245 )  
    目的: 比较不同分割阈值对锥形束CT(CBCT)重建数字化牙模型测量精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例需拔除智牙患者的CBCT,应用Mimics软件,根据不同灰度值(grey value,GV)进行阈值分割后,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所有患者均取硅橡胶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分别测量数字化模型和石膏模型上、下颌全牙列牙的近远中径。采用SPSS 16.0软件包中的配对t 检验、散点图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不同分割阈值对重建的CBCT数字化模型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 不同分割阈值重建的CBCT数字化牙模型与石膏模型测量项目之间均数的差范围为-0.36~0.32 mm。以GV 1200、1400阈值分割后,重建的数字化模型测量值与石膏模型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阈值重建的数字化模型测量值与石膏模型有统计学差异(P<0.01)。CBCT重建数字化模型与石膏模型的测量值ICC均>0.95,其中,GV1200阈值重建的数字化模型ICC最高,为0.995。结论: 不同分割阈值对CBCT重建数字化牙模型的精度有一定影响,对不同结构的侧重也不同,临床上应加以选择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IgG4相关唾液腺炎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
    王知俊,张蔚蒨,郑凌艳,曹宁宁,石欢,谢李松,俞创奇
    2019 (3):  225-229.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07
    摘要 ( 421 )   PDF(4454KB) ( 208 )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IgG4相关唾液腺炎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5月—10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诊断为IgG4相关唾液腺炎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变率比值法和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法,对治疗前、后患者下颌下腺进行弹性超声检查,观察超声影像学特点及疗效。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双侧下颌下腺无痛性肿大超过3个月,血清IgG和IgG4浓度均异常升高,下颌下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符合IgG4相关唾液腺炎。治疗前弹性超声成像显示腺内大范围蓝色区域对应低回声区,应变率比值(SR)较正常腺体减小而剪切波速值(SWV)较正常腺体增大,表示该区域腺体质地比正常腺体明显较硬。所有患者经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后随访,临床表现原本肿大的下颌下腺明显消退,触诊质地软化,血清IgG和IgG4浓度明显下降,弹性超声显示蓝色区域范围明显缩小,黄色和绿色区域范围增大,对应SR增大而SWV减小,客观且半量化地反映腺体质地较治疗前软化。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测量SR或SWV,可以客观半量化地反映病变唾液腺质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可以辅助IgG4相关唾液腺炎的诊断,并初步评价疾病的严重性和进展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厚度及倾斜角度对即刻种植术前设计的影响
    李敬华, 姜文静, 王艳辉, 李晓静, 柏娜
    2019 (3):  230-234.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08
    摘要 ( 519 )   PDF(3721KB) ( 274 )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厚度及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分析,为下颌前牙区的即刻种植术前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135例(男67例,女68例)下颌恒牙列完整的CBCT资料,分别测量牙槽嵴顶处(P1)、牙根中点处(P2)、根尖处(P3)3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下前牙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角度。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唇侧牙槽嵴顶处骨板厚度分别为(0.65±0.24)mm、(0.66±0.28)mm、(0.57±0.29)mm,根中处骨板厚度分别为(0.58±0.35)mm、(0.47±0.23)mm、(0.58±0.30)mm,根尖处骨板厚度分别为(3.45±1.28)mm、(3.87±1.25)mm、(4.60±1.32)mm;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体长轴与牙槽骨长轴角度分别为5.43°±2.30°、7.22°±3.12°、6.28°±2.65°;相同牙位左右侧之间、不同性别之间各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厚度菲薄,下颌前牙倾斜角度较小,可为下颌前牙区的即刻种植术前设计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牙区短种植体(≤6 mm)单冠修复3~5年临床效果评价
    莫嘉骥, 乔士冲, 张枭, 朱钰, 张晓梦, 史俊宇, 钱姝娇, 赖红昌
    2019 (3):  235-239.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09
    摘要 ( 658 )   PDF(4127KB) ( 162 )  
    目的: 评价后牙区短种植体支持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随访时间为3~5年的118颗短种植体(骨内长度≤6 mm)支持单冠修复体的临床和影像学数据。评价指标为种植体留存率、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技术并发症和生物学并发症,同时分析种植体失败的相关因素。采用 SPSS 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计9颗种植体和15颗修复体失败。种植体5年累积留存率为92.4%。在Ⅳ类骨中植入短种植体失败率高于Ⅰ~Ⅲ类骨,其留存率为80.0%,修复体5年留存率为94.9%。在最终牙冠戴入后至5年随访时的平均骨吸收为(0.63±0.68)mm,边缘骨吸收在第1年为(0.63±0.10)mm。9颗(7.6%)种植体发生生物学并发症,15颗(12.7%)种植体发生技术并发症。结论: 短种植体支持单冠修复3~5年留存率高,未见严重的边缘骨吸收和并发症,在垂直骨高度不足时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短种植体的长期临床效果有待观察,在Ⅳ类骨中植入仍需谨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前牙美学区牙槽骨骨量及形态的研究
    万绍楠, 杨驰, 浦益萍
    2019 (3):  240-246.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10
    摘要 ( 478 )   PDF(4978KB) ( 233 )  
    目的: 通过对牙槽骨量的测量及形态分类,探索可能引起即刻种植美学风险的危险因素,归纳美学区牙槽骨的分类并提出临床意见,为美学区即刻种植的术前评估与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螺旋CT测量100例口腔门诊患者上颌骨美学区各牙位牙槽骨骨量及形态参数值,包括牙槽骨唇(颊)腭向厚度、牙根长轴与牙槽骨角度关系,以及根尖距唇侧骨壁凹陷区的最近距离。根据年龄、性别、受测牙是否患有牙周炎,以及有无根管治疗(RCT)史对570颗前牙进行分组。根据数据测量结果和组间对比,量化分析上颌美学区牙槽骨骨量及形态。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上前牙中尖牙的牙槽骨厚度(CD)最大,老年组平均CD值小于中、青年组,女性小于男性,牙周炎患牙小于健康组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中切牙根尖处唇侧骨量(BE)最大,牙周炎患牙、RCT治疗史患牙BE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牙,女性平均BE值小于男性,老年组平均BE值小于中、青年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上前牙牙根与牙槽骨长轴角度(β),中切牙角度更小,侧切牙和尖牙更偏向唇侧(P<0.05)。在570例前牙中,Ⅰ类关系(β>10°)占85%,Ⅱ类关系(0°<β<10°)占10%,Ⅲ类关系(β<0°牙根偏向牙槽骨腭侧)占0%,Ⅳ类关系占5%。结论: 即刻种植前对上颌前牙美学区骨量及形态进行CT测量,可有效评估种植位点的条件,减少术后发生美学风险的概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阳霉素新剂型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203例临床分析
    刘学键, 刘志鹏, 武宜雷, 邰茂众
    2019 (3):  247-250.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11
    摘要 ( 361 )   PDF(3149KB) ( 198 )  
    目的: 总结平阳霉素新剂型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受平阳霉素新剂型瘤体内注射治疗的203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149例;年龄2个月~6岁,中位年龄10个月。血管扩张型33例,丘疹型52例,肥厚型59例,深在型30例,混合型29例。初次治疗者147例,前期接受其他治疗者56例,均疗效不佳(其中前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38例,激光治疗18例)。将注射用水+平阳霉素新剂型配成1 mg/mL注射液,从病变周边潜行进针,在病变内注射药物,至瘤体肿胀、表面稍变白为止,勿将药液注射到瘤体深部组织内。每次平阳霉素用量不超过8 mg,病变较大者间隔1个月重复注射1次。采用Achauer等提出的4级分级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分型等级计数资料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5种分型Ⅳ级疗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随访1~2年,疗效评定为Ⅰ级0例,Ⅱ级5例,Ⅲ级31例,Ⅳ167例。5种分型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丘疹型疗效最佳,疗效Ⅳ级占94.2%,依次为血管扩张(93.9%)、肥厚型(91.5%)、深在型(51.7%)和混合型(43.4%)。3例患儿出现注射区轻度色素改变,10例出现低热,2天后自行恢复正常。无高热病例,无瘤体破溃、过敏性休克、肺纤维化病例。结论: 平阳霉素新剂型瘤体内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以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型和肥厚型疗效更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去膜化GBR技术在后牙种植中的应用
    姜帅, 姜雅萍, 李晓静, 王文雪, 滕敏华, 李欣, 赵保东, 梅东梅
    2019 (3):  251-256.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12
    摘要 ( 395 )   PDF(4565KB) ( 190 )  
    目的: 探讨植骨后未覆盖屏障膜技术对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中心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种植体未暴露且颊侧至邻牙牙槽嵴顶弧线距离>1 mm。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植骨无生物膜组(骨粉组,30例)和植骨并覆盖生物膜组(GBR组,30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3、6 mm处(分别设为T1、T2、T3)颊侧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评价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较术后即刻各位点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为骨粉组:T1(-0.48±0.73)mm、T2(-0.64±0.95)mm、T3(-0.28±0.80)mm,GBR组:T1(-0.35±0.66)mm、T2(-0.49±0.74)mm、T3(-0.30±0.84)mm。2组各位点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复查, 2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健康且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 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可通过单纯植骨达到与GBR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能获得健康稳定的软组织以及较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反应蛋白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中的预警作用
    夏韫晖, 曲禄瑶, 梁翔, 姜滨, 钱文涛, 蔡协艺, 张伟杰, 管欣
    2019 (3):  257-260.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13
    摘要 ( 257 )   PDF(3044KB) ( 223 )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危险因素,为DNM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是否发生DNM及治疗结果等。根据是否发生DNM,将患者分为2组,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2组中连续型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 精确检验。结果: 201例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继发DNM 14例,发生率为6.97%。201例患者中,男142 例,女59例;平均年龄(52.98±17.12)岁。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根尖周炎(90例),占44.8%,其次为智牙冠周炎(50例,24.9%);发病源的最常受累部位为下颌后牙区,为140例(69.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部位(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4)、C反应蛋白(P<0.001)均为DNM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反应蛋白较高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要高度怀疑发生DNM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酸戊乙奎醚对接受口腔颌面部手术的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赵鹏程, 刘锦星, 纪均
    2019 (3):  261-264.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14
    摘要 ( 264 )   PDF(3071KB) ( 178 )  
    目的: 探讨麻醉前应用阿托品以及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接受口腔颌面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择期行口腔颌面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34例,麻醉诱导前随机接受阿托品0.5 mg(A组,n=32)、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C1组,n=34)、盐酸戊乙奎醚0.015 mg/kg(C2组,n=33)、生理盐水(NS组,n=35)作为术前用药。比较4组患者术前焦虑评分、术前认知功能评分、用药后生命体征变化、口腔腺体分泌程度、手术时间、失血量、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估、术后认知功能评分。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用药后心率变化较其余3组显著升高(P<0.05),A组、C1组、C2组患者用药后在准备室需要吸引口腔内分泌物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C2组苏醒时间较其余3组显著延长(P<0.05),MMSE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应用小剂量(0.01 mg/kg)盐酸戊乙奎醚,不延长苏醒时间、不增加术后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同时其抑制口腔腺体分泌效果好,对老年患者心肺系统影响较小,是老年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理想的术前用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的麻醉处理
    汤永红, 严佳, 黄慧敏, 徐辉
    2019 (3):  265-268.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15
    摘要 ( 471 )   PDF(3130KB) ( 280 )  
    目的: 探讨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的麻醉和困难气道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开口受限,困难气道病例资料,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分为氯胺酮组(K1组)和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组(K2组)。K1组和K2组均静脉给予氯胺酮1~2 mg/kg,K2组则追加静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患者意识消失后,辅以气管内和咽喉区表面麻醉。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经鼻腔气管插管。插管过程中,根据患者反应小剂量滴定氯胺酮,维持麻醉深度。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均在纤维支气管镜下经鼻腔成功气管插管。插管过程中,氧饱和度<95%发生率K2组略低于K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过程中追加氯胺酮次数和氯胺酮总剂量K2组显著低于K1组(P<0.05),插管时心率变化和插管用时K2组显著低于K1组(P<0.05)。结论: 氯胺酮麻醉辅以良好的气管内和咽喉区表面麻醉,可完成小儿颞下颌关节强直开口受限的困难气道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使小儿困难气道的插管过程更短、更平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例颌骨囊性病变临床回顾分析
    范永晶, 金武龙, 刘莹
    2019 (3):  269-274.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16
    摘要 ( 492 )   PDF(4957KB) ( 308 )  
    目的: 探讨颌骨囊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5年9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首诊、有完整临床资料、经过治疗的颌骨囊性病变的住院患者200例。收集相关数据后,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或t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根尖囊肿所占比例最大,男性多于女性,41~50岁为高发年龄段;发生于上颌骨的病变多于下颌骨,左侧多于右侧;因牙疼痛、颌骨肿胀性疼痛就诊的患者最多。中型颌骨囊性病变应用刮治术效果优于开窗减压术,大型颌骨囊性病变应用开窗减压术效果优于刮治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源性角化囊肿和成釉细胞瘤应用刮治术比开窗减压术的复发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小型颌骨囊性病变选择刮治术效果较好,可缩短治愈时间;大型颌骨囊性病变采用开窗减压术效果较好,利于保存邻近组织结构。多囊型颌骨囊性病变可选择开窗减压术与刮治术联合应用,远期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总结
    游离胫后动脉皮瓣修复80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效果评价
    麦潋曦, MubarakMashrah, 严凌健, 万全, 林钊宇, 潘朝斌
    2019 (3):  275-279.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17
    摘要 ( 321 )   PDF(4191KB) ( 206 )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设计及效果。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8月,应用胫后动脉皮瓣修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术前应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对双侧下肢血管进行评估,明确胫后动、静脉走向及穿支数量,完成穿支体表定位。术中根据受区部位、缺损大小、形态以设计、制备皮瓣,并转移至受区进行修复。对皮瓣大小、血管蒂长度、血管直径、穿支数量、穿支长度、存活率、外形、供区和受区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24~90(58.17±1.43)岁;皮瓣大小5 cm×6 cm~7 cm×13 cm,皮瓣厚度0.30~1.00(0.53±0.2) cm,血管蒂长度8~14(10.03±1.4) cm;供区动脉直径1.50~3.00(2.36±0.4) mm,供区静脉直径1.50~4.0(2.99±0.6) mm;穿支数量1~5(2.61±0.9)支(集中于小腿内侧中下1/3),穿支长度0.3~6(1.70±0.7) cm。皮瓣存活率为100%,伤口愈合良好。覆盖于小腿供区缺损处的皮片2例(2.5%)完全坏死,7例(8.7%)部分坏死,但经过换药处理后恢复满意。患者对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胫后动脉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式。胫后动脉皮瓣可携带近心端筋膜及皮下脂肪组织,用以丰满舌体形态、充填口底缺损、保护血管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6例合并系统性疾病的口腔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高策, 杨小琛, 徐豪越, 葛胜优, 冯元勇, 卜令学, 贾暮云, 王双义, 陈红华, 陆海军, 宋凯, 尚伟
    2019 (3):  280-284.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18
    摘要 ( 349 )   PDF(3726KB) ( 169 )  
    目的: 总结56例合并系统性疾病的口腔癌患者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56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口腔癌的特征,分析和制订局部及全身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患者分别接受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等。对34例(60.71%)合并高血压患者、11例(19.64%)合并冠心病患者、1例(1.79%)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提出心血管治疗意见;对23例(41.07%)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合理化控制血糖的方案;对19例(33.93%)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肺功能检测及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案。结论: 多学科协作对合并系统性疾病的口腔癌患者的诊疗合理、有效,值得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5762例非住院颌面部外伤患者回顾分析
    史晓煜, 马慧颖, 张爱华, 武志强
    2019 (3):  285-288.  doi: 10.19438/j.cjoms.2019.03.019
    摘要 ( 256 )   PDF(2561KB) ( 215 )  
    目的: 了解颌面部外伤非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治疗颌面部外伤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5762例非住院颌面部外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非住院颌面部外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736∶1。发病年龄高峰为学龄前儿童(3~6岁,28.55%),其次为婴幼儿(0~3岁)。未成年患者(0~17岁)占非住院颌面部外伤患者的68.7%。摔伤(72.9%)为最主要的损伤原因,其次分别为交通事故伤(9.2%)和暴力伤(7.5%)。第3季度(30.1%)及9月份(12.9%)为发病高峰。软组织伤中,额部(37.24%)为最常见的损伤部位,其次为颊部(19.04%)及唇部(18.67%)。结论: 非住院颌面部外伤患者以男性多见,3~6岁组为发病高峰。摔伤及额部是最常见的损伤原因及损伤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